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532856
大小:7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4
《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8届高三语文适应性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这里尝试概括三种主要的古文论研究方法,即“史”、“论”和“释”。“史”的做法,是百年来成就蔚为壮观的事业。郭绍虞、朱东润等前辈学人汇辑和整理大量的思想资料,搭建了历史性的基本框架。从主导叙事来看,“史”的做法多以文学独立、形式变迁和思想进化的指导思想为内在红线,显现出浓厚的进化论和目的论色彩。对观念史及其链条进行理论上的批判是容易的,当然,还可以为“史”的做法作辩护,比如强调古文论的研究主要在于考订事实,相关研究不过是还原存在过的思想事实。为了克服所
2、谓主体倾向和历史偏见,还原法甚至扔掉“史”的帽子,而大力以实证、客观为号召,不过其结果往往走向“材料崇拜”,也带来一厢情愿的“移情”特点。和那种追踪古典文学作品作者原意的主张一样,这种以“重现过去”、将“过去”从“现在”中解放出来的历史主义强调必须设身处地,体察古人的内心世界,竭力排除当代主体必然之定见。如果从“史”的做法挣脱开抽身而去,不满足于将古文论视为一劳永逸地纯化和固定的“观念”目录,则“论”的做法可能是一条出路。所谓“论”的做法,主要是指立足于当代基点而把历代诸多古文论文本置放在一个共时平面上展开,对其间总体结构和内在脉络进行逻辑的和整体的把握。也即,把历史长河中具体
3、的文论、观念和思想进行共时化理论化的抽象和概括,寻求逻辑自洽的整合。“论”的做法可能会摆脱史的链条,但这却以当代思想条件为前提,这些思想包括中西比较意识,古今对照意识,学科交叉意识等。从“论”的角度来把握古文论,不仅可以包括中西古典文学思想和理论的比较,也可能包括从当代理论角度对古文论的分析甚至通盘的整体把握,这里的当代理论已无论中西,其根本在于要求主体意识和现代学理。所谓“释”,不同于传统的字句解释或一般的思想诠释,而是强调基于当代文化的位置乃至跨文化的视点,把古文论视为传统文化的“话语”,将古文论或批评的言说活动视为历史中的事件,而寻求语境内、语境间互动的阐释,甚或寻求历史
4、的解释。“释”的做法要求人们深入理解文学思想文本所指涉或欲念的东西。古文论的文本是传统时代的“洞见”,现代研究者要追索的是它作为“活生生的思想”与时代性的“约定”“假定”之间的互动状况。宇文所安甚至鼓吹要在文论文本中发现文学思想传统竭力“引导我们去留意文学作品的某些方面”或“试图隐藏的东西”。在宇文所安这里,古文论文本其实并非透明的语言,而是必须全力追索和透视的话语、必须思辨和分析的事件、必须比较和界说的约定。甚至研究者必须要注意从种种文本的裂缝中,探视到文学活动和当时世界背后的那些更重要的“公认的假设”甚或观念的“结构”,以及文学思想文本与这些假设和结构之间的互动状况。不惟如
5、此,“释”的做法更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把握到对象的抽象层次,即透过全球化年代当代思想对媒介性、时间脉络重组以及跨科际研究所带来的可能性,穿过文学观念、思想和概念的拜物教,而深入到对象的抽象层次。(摘编自陈雪虎《“史、论、释”——中国古文论研究的理论自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的做法对实证、客观的大力号召显示了其历史主义立场,却往往走向“材料崇拜”。B.“论”的做法立足于当代基点,把历代古文论文本置放在一个历史平面,把握其总体结构。C.“论”所要求的中西比较意识与当代理论对中西的统一诉求形成矛盾,显示了其内在张力。D.“释”要求将文本透明
6、化、话语化,找到试图隐藏之物,探寻表层文本背后的假设和结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依次介绍了“史”、“论”、“释”三种古文论的研究方法,这三者存在着彼此对立又相互补足的逻辑的关系。B.作者是将“论”作为对“史”的做法的一种补救提出的,既然主体的当代视域无从规避,不如发挥其还原能力。C.作者是将“释”作为一种现代的特殊的研究方法提出的,不同于重概述的前两种做法,“释”则更强调追索和阐释。D.作者最终的落脚点是将“释”的做法塑造为一种古文论现代性转换的有效途径,由此把握文本对象的抽象层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
7、”的做法把文论在历时维度的连续性,看成一个从简单到完备的进化序列,而这个序列的终点是当代某种观念或典则。B.“论”的做法重在超越具体的个案分析,拉开与具体对象的距离,试图把古代文论视为整体,把握其整体逻辑或内在结构。C.“释”的做法更多地透过个案分析文本,试图开放对象与当代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文本与社会语境之间的相互阐释。D.主体意识的在场或缺席是区分“史”、“论”和“释”的重要维度,前两者力图隐藏主体意识,而后者则是要突显主体意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