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旅游安全防范同步练习 鲁教版选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地理2.4旅游安全防范同步练习鲁教版选修31.下列现象中,可能存在旅游安全隐患的是( )。①暴雨天气 ②崎岖的山地地区 ③野外烧烤 ④社会动荡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题目中提供的各选项都存在着旅游安全隐患。答案:D2014年8月28日,湖南益阳一辆面包车载客前往山区烧香途中,行至傍山公路时坠落,造成8死1伤。据此完成第2~3题。2.本次事故说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旅游安全B.旅游形象C.旅游景观D.旅游季节3.以下说法中,属于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的有( )。①交通事故 ②爆炸事件 ③自然灾害 ④水土
2、不服 ⑤战争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第2题,旅游安全关系到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第3题,交通事故、犯罪、疾病、自然灾害、战争等都是影响旅游安全的重要因素。答案:2.A 3.D4.野外自我保护的正确做法有( )。①在空旷地区遇雨时打伞 ②在大树下躲避风雨③不随便品尝野菜 ④在登山时保持适当距离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在空旷地区遇雨时打伞和在大树下躲避风雨易遭雷击。答案:B圣洁的雪山,洁白的哈达,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多彩的民族风情,独特的高原风光,随着青藏铁路的全线贯通,“进藏游”热已渐渐兴起。据此完成第5~7题。5.结伴去西
3、藏自助游时应准备的物品有( )。①通信工具 ②应对重大事故的医疗器械 ③指南针 ④旅游地图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6.进藏旅游的人应带的必要安全防范物品有( )。①防缺氧的氧气袋 ②防高原反应的药品 ③防强紫外线的太阳帽、墨镜 ④防暴雨的雨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7.有人提出赴西藏旅游宜采用“渐进—阶梯式”模式,其目的是( )。A.抵御恶劣的气候环境B.适应海拔的变化C.适应当地的交通条件D.躲避山洪暴发等灾害解析:本组题考查旅游常识和旅游安全防范措施。在结伴自助游时,准备必要的物品是安全的前提和保障。第5题,①③④为必备物品,而②
4、不易携带。第6题,青藏高原地区的特点是高寒缺氧,光照强,该地一般不会下暴雨,雨具可以不带。第7题,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进藏游客可能会感受到高原缺氧带来的不适,所以用“渐进—阶梯式”来缓解这种不适。答案:5.B 6.A 7.B8.在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对此我们要采取一些应急措施。如果出现食物中毒现象,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利用身体自身的免疫力,任其自然B.多喝些饮料或盐水C.多吃食物,降低毒性D.尽量少运动,降低血液循环解析:出现食物中毒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多喝些饮料或盐水。答案:B9.在野外遇险时,关于运用各种方式发出求救信号,说法错误的是(
5、)。A.使用手机等通信工具及时与外界取得联系B.点燃烟火作为联络信号C.脱下自己的白衬衣,不停向空中挥舞进行求救D.在地面标示“SOS”字样解析:A、B、D三项都是在野外求救的基本生存技能。答案:C加强旅游防范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有效减少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据此完成第10~11题。10.下列关于旅游者自身行为的叙述,哪些与增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无关?( )A.随意扔弃烟头B.干旱季节野炊C.野外烧烤引发的山林火灾D.自助旅游,而不随团旅游11.下列关于旅游安全防范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高度重视旅游安全问题B.旅游经营管理
6、者要做好旅游安全防范与管理工作C.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给保险公司负责D.自我防范是确保旅游安全的关键解析:第10题,旅游者无意识的行为,也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例如随意扔弃烟头、干旱季节的野炊、野外烧烤引发的山林火灾等。第11题,旅游安全防范的做法不正确的是向保险公司投保,交给保险公司负责。答案:10.D 11.C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罗布泊地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以其神秘色彩令人神往。下图是罗布泊地区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材料二:目前,旅游形式日趋多样化,自驾车、骑自行车或徒步旅游的规模变大,人数增多;到野外去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各项旅游活动更是
7、精彩纷呈。(1)可以从哪些方面获得关于旅游安全的知识?(2)从自然环境特点考虑,到该地区旅游应注意哪些方面的安全问题?(3)材料二中,如果被困野外,应当如何求救?解析:本题结合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考查旅游安全防范、野外生存技能等知识。第(1)题,可从课本、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家人或朋友那里获得旅游安全的知识。第(2)题,该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围绕这一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遇险时,要运用各种方式发出求救信号,以获得救援。答案:(1)课本、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家人或朋友等。(2)防止饮用水和食物短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