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461826
大小:503.8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3
《2019-2020年高二(上)开学检测语文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二(上)开学检测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借助于《百家讲坛》的神力,沉寂了很长时间的庄子也终于开始风光起来,他的人生哲学也变得流行起来。什么“逍遥游于物外”,什么“无为、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精神,等等。可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庄子也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像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
3、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它指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
4、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
5、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陶东风《目前的中国不需要庄子精神》有删节)1.下列关于“犬儒主义”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6、分)A.对现实不满,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是“犬儒主义”的一贯态度。B.“犬儒主义”对待现实世界的立场是矛盾的,既强烈不满,又积极认同。C.“犬儒主义”怀疑一切,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D.“犬儒主义”体现的是特定历史时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庄子在中国沉寂了很长时间,《百家讲坛》使他的人生哲学得以流行。B.《庄子》中有许多体现鸵鸟智慧、乌龟哲学的言论,在今天的中国不合时宜。C.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使得庄子成为了当今中国精
7、神界的导师。D.“庄子精神”的流行只能导致目前中国全社会的犬儒主义,绝对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因而是不应当提倡的。3.根据原文的有关论述,下列对于“庄子精神”的内涵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庄子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自由”,其高蹈超越,想象奇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庄子精神”一味提倡超然物外,背离世俗,是一种完全的“出世”思想。C.“庄子精神”是浪漫和现实的矛盾统一,是精神世界的玄空和实际行为认同的两相结合。D.“庄子精神”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
8、奈。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①,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