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98931
大小:136.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1-12
《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普通班)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道德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本。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让炎黄子孙从漫漫长夜里走向黎明、走向辉煌,在生死存亡之际获得新生、永续发展。道德是国家之基。为政以德,以德治国,这是传统中国治理的根基。以德治国,强基固本,乃是国家、民族长盛不衰,长治久安的良方。章炳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稍稍浏览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就可知道,封建王朝没落之际,莫不是礼崩乐坏,道德式微,统治者腐朽无德,官僚集团贪婪无度,人心涣散,
2、民意背离。“重莫如国,栋莫如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如房屋缺了栋梁,必定是墙倾垣颓,大厦将危。纵观历史,我们这个民族在每一个关键之处、每一个挫折时刻,都深深地刻着“道德”二字。近代以来,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困之局,面临着亡国灭种的险境。尤其是抗日战争,这是民族历史上的大悲壮、大苦难,也更灵民族精神的大觉醒、大挣扎、大振作。从政要到平民,从军人到妇孺,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图存的历史洪流中,不屈不挠者大有之,以身殉国者大有之,埋头苦干实干者大有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撑起风雨飘摇的旧中国。新中国成立后,雷锋、焦裕禄等闪耀在新时代的道德星空图上,他们是德之楷模,国之
3、栋梁。人是社会的基本元素,而道德是为人之本,处世之基。范晔在《后汉书·崔实列传》里说:刑罚者,治乱之药石也;德教者,兴平之粱肉也。西方哲语亦云: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如同食物之于身体。两者都不约而同地把道德的教化与修养比作精神的食粮。法律、刑法、准则等都是药石,而人是不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的,因而它们必须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今日之中国,欲民族复兴,首在立人。立人之道,首在立德。这个“德”,不是假仁假义,不是作秀与点缀,不是“吃人”的虚伪的“道德”,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理想追求,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信仰,是“为天下之忧而忧,为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
4、,是舍我其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修齐治平”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磨砺。道德没有大小高下之别,只要抱有善念,不舍善行,人人皆可圣贤,人人皆可舜尧。(摘编自管斌《道不孤单,德不孤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道德如同阳光、空气、水,滋养着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根。B.道德是国家的基石,而以德治国则是治理国家的根基,也是一个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良方。C.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史中可以看出,一旦道德由盛转衰,统治者就会腐朽,王朝就会没落。D.“栋莫如德”意思是道德如同国家的栋梁,一个国家如果失去这个栋梁,那
5、它必定亡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立足于巾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开篇表明道德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B.文章论证道德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作用时,既摆事实讲道理,又注重正反对比。C.文章在论述“人无德不立”时,先引用他人言论,后辅以形象的比喻,说服力强。D.文章结尾强调个人立德重要性,并认为个人只要注重道德修养,就可以做个贤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曾遭遇黑暗,但是道德让中华民族走向黎明、走向辉煌。B.无论是抗日战争这样的苦难时刻,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时代,我们不缺少道德的楷模。C.因为人是社会的
6、基本元素,所以人不能离开道德这个社会基础,更不能依靠“吃药’维持生命。D.道德对于人和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个“道德”不是伪道德,而是崇高的道德。(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水泥路通到了大山深处的花田沟村,也通到了刚刚建好的红瓦房。柴云宽占了一卦,对妻子米香兰报了一个入住新房的好日子。腊月初八,好,就依他一次。穷家没有什么家什好搬,那天要紧的事,不过是熬腊八粥。腊月初八,天刚亮,雪花就飘起来了。半上午,雪已经乱起来,村支书牛春枣突然出现在了家门口。一起来的还有丁从杰,省上派他挂职当这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滕娜从后边跟了上来,说:“你们看,香兰今
7、天漂亮成这样,要把我比到屋角呢。我回去了!”市文化馆定点帮扶花田沟村,馆长滕娜的联系户就是这。米香兰一把拽下膝娜,却把棉被和餐具礼品往外推,结果还是只好收下了。丁从杰好像是来这儿看雪的。他最后一个进屋,对柴云宽说:“我在报上读你的诗了!”滕娜这才想起来,连忙从包里拿出一张市报。“《红瓦》。”牛春枣说,“我昨天就读了。老柴,我过去是有眼不识泰山!”柴云宽只顾得看报纸,好像没有听见牛春枣的话,却突然抬起头,朝他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