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55830
大小:100.6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2
《存货各种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存货各种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摘要】存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产,采用不同的存货成本流转假设在期末结存存货与本期发出存货之间分配存货成本,产生了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如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等。由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得出的计价成果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存货计价方法。本文分析了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同时提出了选择不同方法时应考虑的因素。【关键词】存货;存货计价方法;影响;建议一、存货计价方法简介
2、(一)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以先入库的存货先发出去这一存货成本流转假设为前提,对先发出的存货按先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后发出的存货按后入库的存货单位成本计价,据以确定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可以随时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从而保证了产品成本和销售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并且期末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贷成本确定的,比较接近现行的市场价值。但采用该方法计价,有时对同一批发出存货要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成本计价,计算繁琐,对存货进出频繁的企业更是如此。从该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影响来看,在物价上
3、涨期间,会高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反之则低估当期利润和存货价值。(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月初结存存货数量和本月各批次收入存货数量作为权数,计算本月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据以确定本月发出存货成本和月末结存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三)移动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平时每入库一批存货,就以原有存货数量和本批入库存货数量为权数,计算一个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据以对其后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相比,移动加权平均法的特点是将存货的计价和明细账的登记分散在平时进行,从而可以随时掌握
4、发出存货的成本和结存存存货的成本,为存货管理及时提供所需信息。但采用这种方法,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工作量较大,不适合收发货比较频繁的企业使用。(四)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亦称个别认定法或具体辨认法,是指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成本,完全按照该存货所属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入账时的实际成本进行确定的一种方法。由于采用该方法要求各批发出的存货必须可以逐一辨认所属的购进批次或生产批次,因此,需要对每一存货的品种规格、入账时间、单位成本、存放地点等作详细记录。一、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影响(一)对企业损益的
5、计算的影响存货计价方法对损益计算有直接影响。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就会低估当期收益,反之,则会高估当期收益;而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就会高估当期收益,反之,则会低估当期收益。(二)对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计算的影响存货计价对于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计算有直接影响,包括流动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等项目,都会因存货计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相应减少;期末存货如果计价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也会相应的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价过低,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也会相应的增加;期初存货如果计
6、价过高,当期资产负债表有关项目数额相应减少。(三)对所得税缴纳数额的影响存货计算的基本公式为: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本期进货-期末存货其利润的基本公式为:税前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各种税费可见,期末存货的大小与销售成本的高低成反比,与利润成正比,当期销售成本与利润成反比,从而影响企业当期所得税缴纳数额。一、企业选取计价方法的建议(一)存货价格平稳或总体呈水平波动时,应选择加权平均法,更能体现出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二)先进先出法对存货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并且与企业的实物流转更为贴近,但有利润虚大及存货成本虚大的不利。(三
7、)在存货成本呈下降趋势时,应选择先进先出法。(四)一般来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导致较低的期末存货、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而采用先进先出法其结果恰好相反。如果物价持续下跌,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不论物价如何变动,采用平均法(包括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平均法)核算的结果,总是介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但是,上述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的一般财务影响又会因企业自身的特点及其所处的不同时期而产生差异。例如:周转很快、存货积压很少,则后进先出法的优势也不会充分显示。通过上述的内容,对存货的几种方法的描述,可以得
8、知这几种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也各具优缺点、所以企业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是一个值得去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然而企业一般在选择计价方法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一些政策法规的约束、还要照顾企业内部政策的约束,最后还要考虑企业会计目标的要求。每个企业都有其不同的政策环境,所以他们的会计目标和企业内部政策都会不一样,所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