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

ID:45337281

大小:32.79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2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_第2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_第3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_第4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陶渊明《挽歌》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陶渊明《挽歌》赏析【挽歌】    陶渊明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昔在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

2、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嶕峣:很高的样子。    幽室:指坟穴。    向来:刚才。    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山阿:山陵。    【赏析】    1、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

3、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属、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记念刘和珍

4、君》一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人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二句就通过想象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人们在安

5、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

6、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土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2、元嘉四年九月,即陶渊明《自祭文》中所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之时,靖节先生作挽歌诗三首,其意应同《自祭文》,算是为自己作的挽歌。    此中分别至为重要,自己真正要面临死亡时的感慨与虚想死亡的游戏之作区别远为明显。曾端伯(曾慥)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王平甫(王安国)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前贤所言于此,证据确凿,似无可争论者。靖节先生六十余载人生悠悠,弥留

7、之际心情自非后生小辈如我所能窥测。然此诗秉承了先生一贯的清淡与洒脱,所谓“未知生,焉知死”,遂决意将此诗看做先生一生归隐田园之余波,并糅合我自身之经历,以我之眼解诗。算是我眼中的赏析。此种做法,非独不敢妄自尊大之意,且实是能力不及办此,籍以托辞耳。    诗前半至“贤达无奈何!”气氛苍凉萧索,远不同于其后半部分的达观洒脱。而三首挽歌诗前二首亦无此中苍凉之感慨。多是“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之类一死生,齐寿夭之思想。以一字概括之,当为“悲”。淡去功业与理想,死亡自开辟以来一直是最普

8、遍、最深刻的大悲剧。我更愿去想象,当靖节先生描摹了死去无知无识,冷眼笑对众生之后,在死亡的侵袭下,生命渐渐溶解,孤独空虚汹涌而至,不免发出“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之喟叹。走笔至此,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