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16549
大小:86.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统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统测试题本试题卷分两部分,请把第一部分(选择题)答案填在机读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填在对应科目答题卷上。满分100分,考试时间共90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2分,多选、错选、没答题均不得分。)1.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的这一观点A.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理念B.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观C.蕴含了朴素的人文精神D.体现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3.近代西方的传教士多援引墨家“兼爱”观点阐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并宣扬两者之间的一致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也注重从“兼爱”思想出发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以上现象说明A.宗族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B.基督教与墨家思想基本一致C.墨家思想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D.传统文化资源可为近代化服务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A.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B.共有
3、相似的政治诉求C.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D.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5.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6.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7.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
4、品矣。”由此可见颜元A.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B.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C.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D.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8.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A.颠覆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B.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C.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D.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9.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天之立君,本以为民”B.“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
5、日用”10.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11.明代思想家李贽曾经这样评论李斯关于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A.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B.政治统一必然要求思想统一C.儒家思想并非万世不变之理D.专制集
6、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12.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1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14.在周朝的力量衰朽已久,社会动荡和文化变迁威胁着周的国祚之时,孔子成了周朝政治秩序最伟大的捍卫者。孔子
7、的下列主张,能够说明他是周朝“捍卫者”的是A.“为政以德”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因民之所利而利之”D.“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15.某文学家把孔子的时代描述为“中国正处于愁闷时期”,“急于求变的她愿意抛弃一切曾经优良的传统与制度,允许有志之士从事变革”。对上述描述解读正确的是A.“愁闷时期”具有礼崩乐坏的特点B.“曾经优良”的制度包含郡县制C.“急于求变”是指要求尽快建立中央集权D.“变革”的典范是商鞅变法16.“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