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10172
大小:53.3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备课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备课资料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合作与讨论 1.近十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冬天比以前的冬天温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暖冬”。讨论说明产生“暖冬”的原因。 我的思路:“暖冬”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从自然原因来看,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变化之中,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从人为原因来看,由于人类大量释放温室气体,破坏森林植被,使气温上升现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和明显。 2.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许多明显的影响。你能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各举一例吗? 我的思路:同样是全球变暖,温度上升,积温增加,作
2、物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的产量是有利的;但海水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则是不利的影响。 3.二氧化碳是一种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可以遏制全球气温的进一步上升。想一想,如何才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我的思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途径有很多。从其来源来看,可以采用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矿物性燃料的使用和节约能源的方法;从其含量来看,可以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增加二氧化碳消耗的方法。思考过程 1.为了便于在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列表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对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的学习,应该充分地利用归纳和总
3、结的思维方式。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有冷暖变化和干湿变化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的重点是冷暖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的类型有三种,可以由远到近重点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在“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图”上,既可以归纳出百年来气温不断升高的特点,又可以总结出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例1】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们把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近代气候变化 B.气候变化指冷暖变化,不包括干湿变化 C.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不断下降 D.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思路:全球气候变化的内涵很广,种类也很多。只有在分析归纳
4、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才能准确地判断正误。 答案:D 3.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的学习,要充分利用演绎和推理的思维方式。以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结论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散,展开多方位、多侧面的推理分析,寻求众多的答案。气温是气候的构成要素之一,全球变暖本身就导致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给人类带来很大影响。沿着这条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带来的间接影响。温度变化可能会引起气候的另一个要素降水的变化;水热组合的不同则可能会影响人类的农业、工业、交通业等各种生产活动甚至生活;温度变化可能引起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当然,不同纬度地区、沿海和内陆地区由于
5、位置不同,受气温变暖的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例2】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据推测21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上升2℃~5℃,若这种推测属实,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A.海水蒸发旺盛冰循环活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量将增多 B.我国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制的农田范围将向南扩大 C.格陵兰岛的冰盖面积将减小 D.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将扩大,畜牧业地区的范围将缩小 思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格陵兰岛的冰盖面积将减小;全球升温将使我国西北地区蒸发更加旺盛,更加干旱,干旱范围扩大,畜牧业地区的范围也将扩大;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制的农田范围将向北扩大,其南部将变为
6、两年三熟。 答案:C 4.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的学习,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参考课本提示或参照阅读材料来寻找答案,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自己思考来寻找答案。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要坚持从气候变暖的原因上来分析,只有原因找得准、找得好,对策的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即使是对于温室气体含量高这同一原因,也可以采取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和植树造林来减少含量这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例题解析【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将可能出现的现象为( ) A.我国的热带将向北移 B.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下降 C.一月份0℃等温线将向秦岭——淮河以南移动 D.台湾岛
7、的面积将增大 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热带和亚热带都将向北移动扩展;高山雪线将由于冰雪消融而退缩上升;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沿海岛屿的低地将被淹没,岛屿面积将缩小。 点评: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把原理灵活运用到解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上,提高理解分析技能。 答案:A 【例】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为了对保护和改善世界环境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你认为下列措施符合我国国情的是( ) ①调整工业布局,将高耗能工业转移到西部人烟稀少的地区 ②加快发展水电和核电建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④限制重工业的发展,减少能源的消耗
8、 A.①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