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92234
大小:291.3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共35小题,第Ⅱ卷为第7页,共1小题。请将第Ⅱ卷答案答在试卷上相应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第Ⅱ卷上交。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宗法者,辨先祖宗庙昭穆亲疏之法也。”这说明“宗法”强调的是A.政治隶属 B.血缘等级 C.尊奉服从 D.分配继承2.北大教授吴宗国提到,秦始皇和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辛苦的皇帝。其“辛苦”的共同原因是A.新制初创,尚不完备 B.废除丞相,皇帝集权
2、C.实行分封.地方权重 D.内阁权重,威胁皇权3.某历史著作中有如下的描述,其中被遮盖的应是A.兵部 B.枢密院 C.内阁 D.军机处4.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宋朝为此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5.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人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材料主要说明A.政府重文轻武 B.社会重视教育 C.科举制度完善
3、 D.民众负担沉重6.“惩唐季藩镇,削其兵柄,收其赋入。一兵之籍,一财之源,一地之守,皆人主自为之也。”这一评论是针对A.西周分封制瓦解B.北宋强化中央集权C.西周分裂割据局面D.北宋“重文轻武”治国理念7.《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文中说:“在政治经济史的意义上,科举制是对历代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该观点认为科举制A.切断了世族繁衍的制度基础B.改变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C.是历代政府选官的唯一途径D.让世族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8.“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
4、……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A.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9.“盖朝廷纪纲之地,为帝王耳目之司,必在得人,方为称职,自非端劲特立之士,不当轻授。”由此可见此人主张A.制定行之有效的法规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B.要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C.提高监察机关官员的自身素养D.把监察工作的重心放在打击经济犯罪上10.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
5、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11.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古代奴隶制国家中一种“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对“高度发展的国家形态”理解不正确的是A.直接民主的运行机制 B.法治基础上的民主运作方式C.城邦贵族的集体管理 D.成年男性公民集体民主管理12.恩格斯指出“(古希腊)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这说明了A.陶片放逐法保证了民主程序 B.财产等级制瓦解了世袭贵族特权C.以地域部落取代氏族部落深化改革 D.废除债务奴隶制保障公民权利13.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
6、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央政府提供6000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600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做法A.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B.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C.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14.《全球文明史》提到:“在罗马人的观念里,法律应该是不断发展的,……要用法规和客观的判决而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来调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材料反映了A.罗马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罗马法是维系帝国统一的工具C.罗马法反对君主专制D.罗马法是调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15.古罗马流行的观念:
7、他们的法律制度,一半受其特有的法律支配,一半受人类共同的法律支配。诚如罗马皇帝所言“朕诚为陆上之主,但海法乃海上之王”。这表明A.罗马法维护罗马全体公民利益B.法律制定应遵循客观经济社会规律C.法律都是国家主观意志的表现D.国家意志和客观规律间处于对立状态16.1895年恩格斯指出:“当俾斯麦不得不实施普选权,我们的工人立刻就认真地加以对待,把奥古斯特·倍倍尔选进了第一届制宪帝国国会。从此以后,…他们就一直这样使用选举权,并成了世界各国工人的榜样。”材料体现恩格斯A.批判德意志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