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77563
大小:115.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1.《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与义务的差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可知西周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实行各级贵族集体统治的方式,C项正确。周代未建立君主专制,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蛮夷的相关信息,B项错误;异性诸侯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贵族集体统治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B【解析】 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时候,为了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功臣、宗室子弟及先代贵族的后代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封邦建国,以藩屏周”的目的;其中,齐为功臣姜尚的封地,鲁为宗室的封地,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山东称鲁而不称齐,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齐鲁的历史都源于西周分封制,排除。C项说法错误,称“鲁”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排除。题干强调的是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而不是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周代的某制度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该制度是指周的分封制B.该制度带有神秘色彩C.所谓“天”就是天理D.该制度有利于秩序稳定【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周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该制度避免了王位争夺,有利于秩序稳定,故D项正确。分封制不等于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神秘色彩,故B项排除。“天”就是天理,属于宋代理学思想,故C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4.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干核心意思衔接不好,不正确。CD两项的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帝王权力的加强·借助于天加强统治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指公正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对荐举人缺乏有效的约束,不公正不合理,故D正确;察举制不是按门第选拔官吏,A错误;科举制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B错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不是才德,C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6.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答案】B【解析】材料中说明家贫的可以通过科举改变,明代考取功名的身份有较大提高,说明科举考试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正确;禁锢人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科举制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故C错误;科举制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故D错误。7.《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8.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A.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B.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C.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D.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入都不会去做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内阁成员不想与其它机构发生矛盾,这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监察,故B正确。内阁导致了皇权加强,故A错误。内阁不负责对百官的监察,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内阁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的弊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内阁9.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答案】A【解析】根据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可知,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牟取暴利,而发动的殖民战争,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却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种观点否认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A符合题意,故选A项。点睛:英国政府发动这次侵略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以大炮保护鸦片走私,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工业革命以后的英国,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10.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事业,并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主要说明了A.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影响农民思想的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明显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历史文献,并且材料内容中体现出来的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显然与农民阶级的需求不相符。C项与史实不符合,D项也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不相符,所以答案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11.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并未体现清政府对国家主权的高度认识和维护,因此清政府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之说错误,排除A项;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在国外设立领事馆,符合近代国际外交惯例,说明清朝抛弃“天朝外交”体制,转向近代外交,C项符合题意;并没有因为在国外设立领事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外交【名师点睛】12.“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被冠以赞美之词。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答案】C【解析】“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秀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这体现的是革命史观;“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谴责”这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故答案选C。【名师点睛】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社会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13.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答案】C【解析】材料认为《临时约法》的问题在于“因人设法”,而选项中能体现“因人设法”的只有《临时约法》具有限袁倾向,即为防止袁世凯颠覆民主共和,立法者在《临时约法》中对此作出诸多设计,《临时约法》是否排满、反帝、成为空文则并非得出“因人设法”这一结论的根据。故排除ABD,选C。1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28年”。1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是由1949.9.21~9.30号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推动近现代民主化程,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16.将马克思“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C【解析】1912年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形式上确立了民主政体,革命果实为北洋军阀所篡夺,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排除A;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是一种党派间的合作制度,而非主权在民,故B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自人民,而且享有真实广泛的权力,是人民主权的成功应用,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在聚居区的一种自治制度,不符合“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故D项错误。17.史学家左舜生认为:“辛亥革命是合政治与种族的两个因素而形成的,其成功只限于种族的一面,政治则四十年来并没有表现什么显著的成绩。”该观点A.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承认政治民主化取得突破 C.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D.不满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答案】A【解析】“只限于种族的一面”说明辛亥革命从推翻满族统治的角度持赞同态度,对于民主政治的建立显然不赞同,故A正确;B与材料后半部份意思相反;辛亥革命时期民族主义主要是推翻清王朝,故C错误;辛亥革命建立的是临时政府,故D错误。18.1972年,中美两国举行会谈。尼克松说:“是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这种突破不仅将有益于中美两国,而且在今后的岁月中会有益于世界。我就是为此目的而来的”。这次会谈的成果直接促进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C.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D.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这次会谈的成果是指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与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无关,故A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与1972年尼克松访华推动的结果无关,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直接促进了中国与日本的邦交正常化,故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是在1991年之后,与尼克松访华无关,故D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除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建交外,有两大外交战略。“中间地带”战略:美苏之外的国家都属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和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三个世界”战略:美苏是第一世界,西方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中国是第三世界的重要成员。19.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 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把对外开放作为改革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原先的宪法不适应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需要,“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说明1982年修改宪法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共同纲领》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法律文献,“八二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故A项错误;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xx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故B项错误;把对外开放作为改革目标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故D项错误。20.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变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建国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改革开放后,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方针,即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说法绝对;B项与中国的外交无关;C项与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无关。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政策的调整·不结盟21.欧洲中世纪商人法的“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它使他们不会因在地方法中不享有资格以及因为地方法律、习惯的其他变化莫测的因素而蒙受损害。该特征源于古代罗马的A.习惯法B.公民法 C.万民法D.自然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跨国平等对待”这一特征对于外国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的信息说明罗马法中法律公布适用于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据此判断可知是万民法,故C项正确。A是公元前5世纪公布;B是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D属于法律属性,不是法律。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万民法22.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相关内容。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征税权、军事权、立法权等诸多权力,排除A。内阁制的确立在1721年以后,排除C项。《权利法案》颁布后行政权依然掌握在国王手里,所以题干中安妮女王解除辉格党人行政职务的做法在国王权限范围内,并不是对《权利法案》的破坏,排除D。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故B项正确。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所学可知《1787宪法》是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与“1787年3月”时间信息不合,也就是说联邦制还没有建立,故A项排除;三权分立是政府权力的的分权与制衡,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因此“彻底变革”就是要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美国邦联制24.有学者认为,从宪法角度看,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下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关内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皇帝担任国家元首B.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C.宰相只对皇帝负责D.帝国议会议员由普选产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扩展,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根据题干材料“从宪法角度而言,德意志帝国是个‘怪胎’”,可知是指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与西方近代民主法治不同,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ABD三项不能反映出与西方民主制度有不相容之处,故不符合题意。“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反映出君主独揽行政大权,具有专制权力,与近代民主法治不相符,符合“怪胎“含义,所以正确的答案是C项。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名师点睛】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签署和公布法律、决定对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内阁工作,是内阁首脑。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皇权至高无上,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52分)25.政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模式一中国模式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图片分别反映的当时的中国政治体制,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模式二古代雅典模式材料二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任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具有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就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讲》(2)据材料二,概括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模式三近代西方模式材料三:事件一:xx年11月,共和党候选人布什以50.87%的民选得票率“击败”民主党候选人戈尔(48.38%),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事件二:布什xx年7月19日否决了国会通过的要求增加胚胎干细胞研究拨款的议案。这是布什总统首次动用否决权。事件三:xx年11月2日布什否决《水力资源管理法》。当天参议院以79票对14票通过该法,众议院6日也以361票对54票通过。该法案生效。——根据新华网整理(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中反映的关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信息。【答案】(1)图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图2: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3: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人治到法治。)(2)特点:主权在民;法律至上;自由平等;轮番而治。 (3)事件一表明美国实行共和制,总统由选举产生;美国实行两党制,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上台执政。事件二、三表明美国实行权力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之后若有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事件三表明美国实行两院制,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拥有立法权。【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信息从秦朝君主专制、《临时约法》中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以及1954年宪法可知是人民民主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可知是从专制走向民主转变。(2)依据材料二“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而宽容的”的信息归纳回答。(3)依据材料三中三件事分别从美国实行共和制、三权分立的原则以及实行两院制分析回答。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1)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与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材料二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2)阅读材料二,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材料三中央人民政府决定,西方国家如果要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得按平等原则。……保留香港作为大陆的国际通道。……为进一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提出,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先后采取了怎样的方针和主张?简析上述方针和主张的影响。【答案】(1)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体现;英国的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体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虚位元首地位,首相则是英国的行政首脑,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和执行者。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即可。注意理解有形的建筑承载着无形的政治文化,如结合中国电视纪录片《故宫》,使故宫太和殿走下“圣坛”,普及了国人的人文历史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等进行知识的迁移。(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概括综合。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可加,但本题总分不得超过。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2)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3)主张(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国两制”。影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促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图片中国从建筑风格体现出集权主义回答,英国从建筑体现出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还可以从历史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撇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鸦片战争后回答;第三小问从中国司法主权破坏以及社会性质改变角度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以及建国初期外交方针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中国外交政策影响以及“一国两制”实践贡献回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