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36084
大小:105.3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卷3-高一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调研考试卷3-高一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语言文字应用(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犄角(jī)啮噬(niè) 摭拾(zhē) 恪尽职守(gè)B.恣意(zì)商榷(què)甄别(zhēn) 挥斥方遒(qiú)C.戕害(qiāng)颓圮(pǐ) 赭色(zhǔ) 锲而不舍(qì)D.桑梓(zǐ)搭讪(shàn)不啻(dì) 横槊赋诗(sù)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篾视 眩耀 烟垢 不记其数B.翱游 悠邈 游弋 怨天忧人C.魁梧 蓊郁 弥漫 根深蒂固
2、D.苍凉蜇居 漂流 喜上眉稍3.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A.原地重建困难重重,然而,安土重迁也将面临县内选址困难、搬迁成本高、一些受灾群众不乐意等问题。B.在房产税呼之欲出的背景下,开征房产税的目的、开征的对象、开征的税率等问题,有关方面仍然语焉不详,坊间依然流传有多个版本。C.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也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无时无刻惦念
3、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B.童年时期,雨水掉在河里形成的环形物,对我像入迷的咒语一样神秘莫测,对那种图景的迷恋我至今难以忘怀。C.“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为避免“两代人的矛盾”不产生激化,双方应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D.人类一直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B.举匏尊以相属C.自余为僇人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6.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吾从而师之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
4、远矣7.从句式特征看,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荀子,名况,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荀卿”,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C.郁达夫,名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与郭沫若等人组织了创造社。D.郑愁予,中国台湾诗人,现居美国。诗集有《郑愁予诗集》《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代表作《错误》。9.语言表达(6分)概括下面一首小诗的寓意。(
5、提示:诗中“山谷”既是写实,也可寓指“现实”。)花 环虹/架在山谷间/结成一个/完整的花环一半是太阳的光彩/一半是大地的斑斓彩虹离开山谷/理想就不会圆满山谷失去了彩虹/生命总有遗憾寓意为:一层 ▲ ;(3分) 二层 ▲ 。(3分)二、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性审慎,不妄交游。元颢入洛,以元邃为东徐州刺史,邃引徽为主簿。颢败,邃被槛车送洛阳,故吏宾客并委去,唯徽送之。及邃得免,乃广集宾友,叹徽有古人风。寻除太尉府行参军。孝武初,文帝与语,奇之。文帝察徽沉
6、密有度量,每事信委之,乃为大行台郎中。时军国草创,幕府务殷,四方书檄皆徽之辞也。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黄门侍郎。(刘彦)频征不奉诏,又南通吐谷浑,将图叛逆。文帝难于动众,欲以权略致之,乃以徽为河西大使,密令图彦。徽轻以五十骑行,既至,止于宾馆。彦见徽单使,不以为疑,徽乃遣一人微劝彦归朝,以揣其意,彦不从。徽又使赞成其住计,彦便从之,遂来至馆。徽先与瓜州豪右密谋执彦,遂叱而缚之。彦辞无罪,徽数之曰:“君无尺寸之功,滥居方岳之重,恃远背诞,不恭贡职,戮辱使人,轻忽诏命。计君之咎,实不容诛。但受诏之日,本令相送归阙,所恨不得即申明罚,
7、以谢边远耳。”于是宣诏慰劳吏人及彦所部,复云大军续至,城内无敢动者。十二年,以徽信洽西土,拜瓜州刺史。徽在州五稔,俭约率下,边人乐而安之。徽性勤至,凡所居官,案牍无大小皆亲自省览,以是事无稽滞,吏不得为奸。后虽历公卿,此志不懈。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通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乃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长幼闻之,皆况来就读,递相谓曰:“此是申使君手迹。”并写诵之。(节选自《北史·列传第五十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