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16169
大小:136.8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高中化学 专题三范德华力 氢键的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中化学专题三范德华力氢键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审核:________包科领导:_________编号17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小组:________使用时间:_______【学习目标】1.掌握范德华力大小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2.认识影响范德华力的主要因素;3.理解氢键的本质,分析氢键的强弱,认识氢键的重要性。【重点】范德华力大小与物质物理性质的关系【难点】氢键的本质预习案◆一.知识准备1.电解水的过程是一个(填“物理”或“化学”)过程,而冰与水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填“物理”或“化学”)过程。通过对两个
2、过程的分析,你对冰与水之间的转化有什么看法?(从化学键的破坏角度分析)2.化学键:物质中直接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二.教材助读◆三.预习自测1.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A.碘升华B.溴蒸气被木炭吸附C.蔗糖溶于水D.SO2气体溶于水2.下列事实与氢键无关的是( )A.冰的密度比水小B.H2O的分解温度比H2S高得多C.液态氟化氢中有三聚氟化氢(HF)D.NH3的沸点比PH3高3.下列物质的变化规律,与共价键的键能有关的是()A.F2、Cl2、Br2、I2的熔、沸点逐渐升高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C
3、.金刚石的硬度、熔点、沸点都高于晶体硅D.NaF、NaCl、NaBr、NaI的熔点依次降低学案探究三、观察教材P55页图3-29中H2O、H2S、H2Se、H2Te的沸点,符合“探究二”中得出的规律吗?如果不符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探究四、结合氢键相关知识完成P56页交流与讨论部分内容。◆二.针对训练1.比较熔沸点高低:⑴CF4、CCl4、CBr4、CI4,顺序为⑵HCl、HBr、HI,顺序为2、若不断地升高温度,实现"雪花→水→水蒸气→氧气和氢气"的变化。在变化的各阶段被破坏的粒子间的主要相互作用依次是()A.氢键;范德华力;非极性键B
4、.氢键;氢键;极性键C.氢键;极性键;范德华力D.范德华力;氢键;非极性键3、下列氢键中最强的是()A.S—H…OB.N—H…NC.F—H…FD.C—H…N◆三.课后检测1、(xx四川)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不一定存在共价键B.分子中含两个氢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C.含有金属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D.元素的非金属型越强,其单质的活泼型一定越强2、(xx山东高考32)氧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1)氧元素基态原子核外未成对电子数为个。(2)H2O分子内的O-H键、分子间的范德华力和氢键从强到弱依次为。(3)CaO与
5、NaCl的晶胞同为面心立方结构,已知CaO晶体密度为ag•cm-3,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CaO晶胞体积为cm3。3、(xx四川)下列推论正确的()A.SiH4的沸点高于CH4,可推测PH3的沸点高于NH3B.NH4+为正四面体结构,可推测出PH4+也为正四面体结构C.CO2晶体是分子晶体,可推测SiO2晶体也是分子晶体D.C2H6是碳链为直线型的非极性分子,可推测C3H8也是碳链为直线型的非极性分子◆高考链接:(xx新课标全国)氮化硼(BN)是一种重要的功能陶瓷材料。以天然硼砂为起始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得到BF3和BN,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
6、问题:(1)由B2O3制备BF3、BN的化学方程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2)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_________,BN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3)在BF3分子中,F-B-F的键角是_______,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__,BF3和过量NaF作用可生成NaBF4,BF4-的立体结构为_______;(4)在与石墨结构相似的六方氮化硼晶体中,层内B原子与N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为________,层间作用力为________;(5)六方氮化硼在高温高
7、压下,可以转化为立方氮化硼,其结构与金刚石相似,硬度与金刚石相当,晶苞边长为361.5pm,立方氮化硼晶胞中含有______各氮原子、________各硼原子,立方氮化硼的密度是_______g•cm-3(只要求列算式,不必计算出数值,阿伏伽德罗常数为NA)。答案:(1)B2O3+3CaF2+3H2SO4=2BF3↑+3CaSO4+3H2O;B2O3+2NH3=2BN+3H2O;(2)1s22s2sp1;N;+3.(3)120°;sp2;正四面体。(4)共价键(或极性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5)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