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06661
大小:667.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一地理4月月考试题文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地理4月月考试题文无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查范围: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2.12.2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填写在试题、答题纸和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涂准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纸和答题卡按对应次序排好收回。读右图,回答1—3题:1.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2.人口自然增长
2、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3.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4.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人口状况及流动会对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读下图,回答5~7题。5.下列影响我国不同地区人口环境容量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A.东北地区—水力资源 B.东部地区—气候资源 C.中部地区—矿产资源 D.西部地区—水资源6.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A.
3、从东北、西部向中部 B.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C.从资源贫乏区向资源丰富区 D.从非季风区向季风区7.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B.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C环境状况的变化D.交通条件的改善xx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8—9题。8.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基数大C.人口死亡率低D.国外人口迁入9.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之一是()A.实施西部大开发B.
4、控制城市发展规模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下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完成10~11题。10.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问题 C.②和③拐点的出现主要是受政策因素影响 D.Ⅲ阶段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11.国家开放二胎后,十年内不会对以下各项中产生明显影响的是( ) A.人口老龄化速度 B.劳动力的规模 C.婴幼儿用品消费市场及相关产业 D.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图6为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12.图中甲、乙、丙
5、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A.甲-商业区乙-工业区丙-住宅区B.甲-住宅区乙-工业区丙-商业区C.甲-商业区乙-住宅区丙-工业区D.甲-工业区乙-商业区丙-住宅区13.关于该城市规划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价较低B.②处适宜规划建设化工厂——交通便利C.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减少污染D.④处适宜规化建没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下图中实线表示从市中心到城市各方向的等时线,虚线表示距市中心的等距离线。读图完成14~15题。14.图中①②③④点中,交通通达度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15.对城市地租高低影响比较小的因素是()A.环境质量 B.交
6、通通达度C.土地肥力 D.距市中心的远近人口工作的重点之一 根据下表,回答16~17题。16.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大量外来人口迁入C.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D.人口基数较大17. 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环境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C.环境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18. 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B.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7、 C.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大 D.地域越开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人口合理容量越小 读下图我国某城市简图,回答19~20题。19.铁路穿越该市区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 A.经济因素 B.社会因素 C.行政因素 D.历史因素 20.下图中能正确表示ab间地租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xx12月27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