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202949
大小:887.3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A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A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本卷共50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
2、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科举制2.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 )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3.从秦二世时赵高指鹿为马,到宋代童贯统辖禁军,再至晚清李莲英飞扬跋扈,宦官乱政问题一直很严重。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出中国古代A.专制皇权放大B.官僚缺乏监督C.宦官职权扩大D.监察制度弱化4.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首先实践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B.
3、置“三公”“九卿”C.确立皇帝制度D.全国郡县化5.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立嫡以长不以贤” 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6.“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 )①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 ②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 ③肯定了秦统一全国
4、的功绩 ④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察举制C.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郡国并行制8.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9.《明史》
5、记载“居正为政……及史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史,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10.孟德斯鸠说:“中国……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的史实是( )A.唐朝确立三省六部制B.明朝废除宰相制C.清朝延续明朝内阁制D.清朝设置军机处11.学过《古代中国
6、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B.《简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12.右图为土司制度的活化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云南德宏南甸宣抚司署。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政策是指()A.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平定西南地区宣慰司的叛乱C.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衙门,改由朝廷任命的官员统治D.对西南地区实行地方土司和中央委派官员共同管理13.一位中学生准备写一篇有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国社会发
7、展影响”的历史小论文,下列观点中符合这—要求的有()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4.《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
8、持15.《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在国内予以公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