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99866
大小:3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 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试题文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题2分,共60分)1.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论语>心得》一书的扉页中写道:“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有()①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②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哲学为各门具体学科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A.③④B.①④C.①②D.②③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哲学的眼光去分析当下中国面对的复杂环境,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这表明()A.哲学产生于人
2、类的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的实践B.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D.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方法3.毛泽东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这表明()①人们创立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②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在快节奏的生活时代,有人提出了“慢生活”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
3、理念,并加入到“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行列。这反映了()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C.方法论反映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概括和升华5.历史学讲的是“历史如此然”,也就是说历史是如此的;历史哲学则探究的是“历史之所以然”,也就是说历史为什么是如此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①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指导②历史学以历史哲学为基础③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④历史哲学与历史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6.下列对哲学的理解,正确的是()A.哲学是包罗万象的、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B.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
4、科学C.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科D.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7.《盗梦空间》中的男主人公不仅可以进入别人的梦境并植入自己的思想,而且他认为这些思想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即人们依靠思维,可以建城市,可以穿越时空,甚至可以进行犯罪活动。《盗墓空间》这部影片()①关注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②正确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③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体现④从一个侧面表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密切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④8.“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的根本分歧是()A.物质和意识的
5、辩证关系问题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C.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9.xx8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对下半年天文现象作出预告:北半球盛夏中的8月是全年全球“天幕”最精彩的月份,日全食、月偏食、英仙座流星雨等天文奇观将轮番“登台”。人类对天文现象的预报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的()A.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统一问题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D.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10.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
6、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下列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②“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④“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A.①②B.
7、②③C.①④D.③④12.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认为“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观点()①把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②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紧密地结合在-起③把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无法用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④继承了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方向,肯定了物质的客观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3.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