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50分,第Ⅱ卷为材料问答题,共50分。(3)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第Ⅰ卷本卷为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图书的社会流通量逐步增加,私人藏书日益普遍,士阶层从藏书、读书、进而著书立说,经历了由读者到作者的演进过程。这种现象A.导致了分封制的崩溃B.说明了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C.D.有利于思想领域的
2、繁荣体现了礼崩乐坏2.荀子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这表明荀子B.A.主张选官要有正确的途径具有尚贤使能的用人思想C.D.具有外儒内法思想特点和孔孟的思想一脉相承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人们遵循季节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从事生产,彰显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这一认识体系的形成A.促进了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B.将劳动人民束缚在土地上C.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手段D.促进了天人合一观念的形成4.下面有中国古
3、代关于纸的两段史料:一是《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薄纸),逼曹伟能自杀。另一段则是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这两段史料A.可以证明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B.不能证明造纸术是由蔡伦发明的C.可以作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史料D.互相矛盾,对研究造纸术无利用价值高二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5.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朝的统治时说:“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
4、多。”这段话A.否定了法律在维护国家中的作用B.过于消极悲观不利于国家发展C.D.主张发展壮大军事力量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6.下面杜甫诗歌名句: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别为他早期和晚年代表性佳句。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创作时期判断最为准确的是A.一在①时期二在②时期B.一在②时期二在③时期C.D.②一在③时期二在④时期两则都在时期创作7.“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出自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了A.人的天性受到压制B.教育为君主专制培养人才C.D.提倡
5、身教重于言教儒家伦理道德融入了教育8.中国古代文学流行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趋势主要基于A.城市中商业经济的繁荣B.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C.D.专制主义中央皇权的加强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9.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由此可知顾炎武A.从理论上否定绝对君权B.批判官僚士大夫的腐朽C.主张改变封建君主制度D.强烈要求进行社会
6、变革10.图2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作品,该漫画作者A.极力反对西方先进制度B.批评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C.批评政府改革措施过于激进D.应是地主阶级顽固派高二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11.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成立第一个翻译团体“译书汇编社”,开始大量翻译日本书籍。其定期刊物《译书汇编》创刊于1900年12月,创刊号所刊登的译作如表1。该表反映出当时译书表1书名作者《政治学》[美国]伯盖司《国法泛论》[德国]伯伦知理《政治学提纲》[日本]鸟谷部铣太郎《社会行政法论》[德国]海留司烈《万法精理》[法国]孟德斯鸠《十九世纪欧洲政治史论》[日
7、本]酒井雄三郎A.借鉴近代日本成功的经验B.侧重介绍资产阶级政治学说C.D.注重为新政权建设服务重在普及大众法治观念12.孙中山的“民族自决”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民国元年至民国7年。未明确反帝,仍表示“切实履行”条约。(2)民国8年至民国11年。意识到“民族自决”乃世界潮流所向,认为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独立的主要障碍。(3)民国12年至民国13年。号召民族独立,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对这种变化阐述不准确的是A.反映了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C.D.出现原因是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符合民族民主革命潮流13.毛泽东的某
8、一论断发表后,白崇禧将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还将其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论断出自A.《论持久战》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D.《中国社会各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