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89436
大小:53.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把握时机 有效生成-《土地的誓言》导入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把握时机有效生成-《土地的誓言》导入教学反思人教新课标版《土地的誓言》是一篇充满着丰富而深沉的爱国热情的抒情散文。作家端木蕻良的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空泛,他把“九•一八事变”后许多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跃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当时,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全篇强烈的爱国色彩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基础。如果学生能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进而理解文本丰富的恋乡情感,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基于以上的考虑,我在
2、教学设计时以对家乡的眷念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体验,然后再走近文本,去感受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那天上课我先这样开头:师:我们学校现在实行大小星期制度,假如你听说本来这个星期可以回家而学校却把它推迟到下星期的消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的?生1:我很伤心。生2:郁闷。生3:我会骂学校不近人情,太不理解我们的心了。生4:本来约了好朋友见面,现在又要泡汤了。……师:如果你是被迫离家十年,你又会怎样想,怎样做的?(沉默。许久才有学生发言)生5:我当然会想家。生6:我不会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生7:家乡好象没什么。(随后学生七嘴八舌,说说笑笑,议论纷纷。)师:
3、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在被迫离家十周年之际写的一篇饱含着炽烈爱国情怀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下面我们先熟悉课文,请同学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随后的教学过程按照事先的预设进行,但感觉总是怪怪的。无论是朗读,回答问题,还是讨论。课堂教学的整体氛围与文本所营造的情感气氛似乎极不协调,好像是学生与文本有莫大的距离。下课后,到办公室小憩,信手翻阅xx年第5期的《读者》,偶然发现其中有一篇《只为这片天与地》,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战时期的悲愤的故事,看后深有感触,于是灵机一动,下节课在下一班能否就以这个故事为切入点?第二节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了另一个班。师:
4、上课前,我先为大家朗读一个故事,题目是《只为这片天与地》:“八路军战士李坚带着二十几名小战士和女同志转移。他们一连经过几个无人的村庄,来到一个傍山的小村子,还是不见一个人影。奇怪的是,他总感到身后有个人跟着……”随着我绘声绘色的朗读,并不时点击ppt中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图片,学生渐渐地进入了一个悲愤的境界:没有了哄笑,没有了交头接耳,有的是一双双仇恨的眼睛,一张张坚毅的脸庞。我观察他们已经进入了一种状态:悲愤,感伤,低沉,激昂……我想这正是教学《土地的誓言》所期待的。随后的教学十分顺利。回来后静静地回味思考着这两节课。不同的导入,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学
5、生的回答中规中矩,表达的也是人之常情,但一节的情境是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嘻皮笑脸,整个教室的气氛热闹。一节的情境是严肃,甚至带有点庄严,整个教室的气氛悲愤。相对于教学《土地的誓言》,哪一种更为合适,自是不言而喻。因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一、文本解读前要善于分析学情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媒体等影响,在学习方面态度冷漠,不大会被感动。他们对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觉得似乎十分遥远而无法体味。但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这样,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编者的意图,教学的目标就有很大
6、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制约着教学预设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第一节课的导入失败就在于教者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没有在学生与文本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学预设成了无的放矢。而第二节的导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读和一组组图片引入,学生听着生动感人的故事,看着描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组组图片:“被敌人封锁的村镇”、“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等。虽对背景知之不多,但预先教学准备充分,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置于当时特定的背景之中,为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做好情感的铺垫,因此教学比较成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见文本解读时,教师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现有的情况,调动其积极情
7、感,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二、教学设计要预设更要生成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并受到教案的严格制约。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和因素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无法想象到的新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教学设计就要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调整。即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果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预
8、设,就不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