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88909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文(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文(无答案)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荀子给儒家的“礼”赋予“法”的内容,其弟子韩非批判继承了老子的思想,把老子唯心主义的“道”,改造为唯物主义的“道”。这表明战国时期( )A.百家争鸣中有共鸣之处 B.儒学汇集了各家思想精华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D.诸子百家的主张基本一致2.董仲舒哲学中“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
2、“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建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性 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问题 D.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3.王守仁也谈“格物致知”,但他所说的“致知”是“致良知”,“格物”是“正行”,“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这说明王守仁( )A.主张用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3、 B.认为人的意念是天地万物的本原C.批判程朱理学否认孔孟的至高权威 D.承认个人私欲倡导个性自由发展4.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两者的分歧在于( )A.世界本原之争B.道统思想之争C.理气关系之争D.治学方法之争5.对于法律与君主的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认为君主要用严刑峻法确立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而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则提出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限制君权,两者的观
4、点截然不同。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首先需要( )A.据史料提出自己的认识B.考证相关史料真伪C.研究分析比较史料异同D.搜集整理相关史料6.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一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焰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这一记载( )A.说明吴国有制造火药的技术 B.表明此时火药已经发明C.体现古人对火药材料的认知 D.反映火药开始用于战争7.《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了巨
5、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起来。这说明( )A.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B.古代小说全部源于市民生活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比较普遍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写道:“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其本也。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这反映了郑观应的思想( )A.已经发展到了政治实践的阶段 B.打上了“中体西用”的烙印C.对西方宪政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6、 D.本质上属于儒家的民本思想9.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的是(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环境优化10.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
7、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1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只能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B.中国完成革命
8、任务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中国革命要从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中国革命要“毕其功于一役”才能取得成功12.“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