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86903
大小:4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政治试题含答案1、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青岛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岛和文化岛高度融合,对青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这体现了A、政治推动经济的发展B、文化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2、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接收媒体采访时说:“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
2、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这说明①文化由人创造,反过来又影响人②民间艺术元素决定了文化作品的成败③文化创新离不开文化继承④文化具有多样性A、①②B、②④C、①③D、②③3、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4、将于xx年10月在山
3、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③如果因时而进就能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5、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与先烈,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宣传敬老爱老等。这启示我们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要全部继
4、承B、传统文化都不符合时代特点,要全部抛弃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6、初到台湾的大陆游客,常会因台湾民众把“花生”叫“土豆”,把“熊猫”叫“猫熊”,把“公共汽车”叫“公车”,把“窝心”解释为“温馨、贴心”,而引发一些“美丽的误会”。两岸民众对词语使用的差异反映了A、两岸文化同根同源B、中华文化底蕴深厚C、一方水土,一方文化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7、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
5、和先进性。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②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领导力量③中华民族精神始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④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革命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④8、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仅是建议。我们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们
6、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深入基层,以贴近民生的视角,为您带来生产生活第一线最鲜活的报道。这说明①文艺工作者应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②文艺作品应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③真正同人民群众生活相贴近的文化产品,必然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④今天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9、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无一不扣动国人心弦,这些人物之所以能够震撼人的心灵、“感动中国”是
7、因为A、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B、核心价值博大精深,人人践行C、共同理想济世安民,指引方向D、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力量10、2012年7月1日,来自台湾文化界、教育界、新闻界的近100位知名人士访问山东并参加了“情系齐鲁——两岸文化联谊行”活动。这体现了①两岸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两岸文化趋同③两样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决于文化认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
8、用知识去弥补。与这一论断相一致的是A、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不是由文字B、符者,才之帅也C、注重理论学习从而坚定理想信念D、才者,德之资12、苏东坡在(赤璧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如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3、小张在日记里写过:“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