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81094
大小:84.8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考试目标】14.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教学安排】4课时【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两政策主要内容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内容作用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实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减轻农民负担,缓解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工业政策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部分私有
2、化、租让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贸易政策取消自由贸易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制度实行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其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918——1921国内革命战争特点:“战时”、“共产主义”评价:①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②最大限度的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主要着眼点)③长期实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发展,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④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新经济政策必要性: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露②国内出现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4、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3、:①根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②直接:解决国内政治经济危机5.新经济政策的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最主要特点、“新”的含义②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5、新经济的评价:(1)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2)是列宁根据俄国的国情,是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二、“斯大林模式”1、经济表现
4、(1)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1925年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2)农业集体化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 ”和“ ”。30年代初,苏联各地出现集体化浪潮1932-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通过3、特征:所有制: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管理: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分配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发展战略: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缩
5、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国民素质得到提高;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弊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同步分析思考:50年代中国工业建设政策与苏联有何相同点及原因?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质?与中国的哪一经济政策相似?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
6、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改革内容政治改革: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经济改革-----重点在农业经济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治改革:1988年提出()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后果苏共党组织瓦解、苏联分裂、社会主义制度结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
7、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重点问题】1.对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可以作为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2、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经济政策经历的变化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变化:由列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
8、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到戈尔巴乔夫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对计划管理和整个经济体制实行根本改革。启示:改革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