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55999
大小:6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3.6.2营养器官的生长同步练习新版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七年级生物上册3.6.2营养器官的生长同步练习新版北师大版1.下列属于植物营养器官的是()A.金针菜B.西瓜C.绿豆D.胡萝卜2.杨树枝条上的顶芽,多数是()A.花芽B.混合芽C.叶芽D.侧芽3.在距离地面1米的柳树干上作一记号,20年后再测量,则该记号距地面的距离是()A.大于1米B.小于1米C.等于1米D.无法确定4.将一盆绿色植物水平放置,几天后发现根总向下生长,这说明根具有()A.向水生长的特性B.向肥生长的特性C.向地生长的特性D.背地生长的特性5.下列有关主根与侧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主根向下生长,它与茎相连;侧根
2、是从主根上生出的根B.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成的根叫侧根;与茎相连的根叫主根C.任何植物都是主根发达,侧根不发达D.垂直向下生长的根就是主根;横向生长的根就是侧根6.直根系的特点是()①主根长而粗②主根不发达③侧根短而细④由不定根组成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7.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A.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核大、分裂迅速B.细胞体积大、排列不够整齐C.细胞迅速伸长,内有较大的液泡D.细胞体积小、排列紧密、细胞核小、分裂迅速8.当蚕豆长出约2厘米长的幼根时,在离根尖2,5毫米处,画出8条等距的横线,将此蚕豆放在适宜条件下使之生长。过些天,
3、幼根长长了,此时看到的横线距离是()A.横线间距无变化B.分生区域横线间距明显增大C.仲长区域横线间距明显增大D.成熟区域横线间距明显减小9.在根尖的结构中含有的组织是()A.分生组织和保护组织B.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输导组织和分生组织D.输导组织和保护组织10.下图表示某一植物的一段枝条、叶芽(纵切)、种子结构(纵剖)示意图,据图分析:(1)图甲中结构[1]是由图乙中的[]_______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图丙中的[]____________发育来的;图甲中结构[2]是由图乙中的[]_________发育来的,也是由图丙中的[]_______
4、__发育来的。(2)图乙中[4]的作用是_________。(3)将图甲中[3]的结构取下纵剖,你认为该结构的剖面应与图_________的结构相似。(4)若将图丙这样的完整种子播种到适宜的土壤里,最先萌发的结构是[]_________,萌发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从[]_________获得的。11.从仓库中取出部分玉米种子,挑出四粒如下图(1)所示(阴影部分表示已破损)。请回答(1)不能萌发的是________。(2)将图中能萌发的种子播种在适宜的环境中,结果有一粒没有萌发,推测没有萌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由此可知,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____
5、________。(3)丁丁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想利用萌发的玉米探究幼根的生长发生在什么部位,设计了如下实验。第一步:取萌发不久的玉米幼苗,将幼根成熟区以上部分标记为a区,成熟区以下部分标记为b区,然后分成甲、乙两组。第二步:甲、乙两组同学各自量取所选幼根的a区和b区的长度,结果a区长2cm,b区长1.5cm。此时甲组同学又在成熟区两端与a区、b区相接处作了标记1和2,乙组同学没作任何标记(下图(2))。第三步:相同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甲、乙两组同学再次各自量取a区、b区的长度,结果是a区长5.5cm、b区长1.5cm。但是甲组同学发现标记的1和2
6、已上移到成熟区上方的a区中,量取标记1上方的长度仍是2cm(下图)。于是甲组同学得出结论:b区是玉米幼根生长的部位。乙组同学得出结论:a区是玉米幼根生长的部位。①分析上述实验,你认为哪组同学的实验方法是正确的?说出理由。②幼根不断长长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D(金针菜是花,西瓜是果实,绿豆是种子,胡萝卜是根,所以选D。)2.C3.C(茎的生长是主茎顶端的顶芽生长点不断产生新细胞,使茎不断生长。)4.C(由于地球的引力,植物的根总是向地生长。)5.A6.A7.A8.C(伸长区是根生长最快的地方。)9.C(根冠是保护组织,分生区是分生组织,成熟区内有导
7、管,属于输导组织。)10.(1)5幼叶9胚芽6芽轴9胚芽(2)使芽轴不断伸长(3)乙(4)10胚根11子叶11.(1)D(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必须具备完整的成活的胚,而图(”中A、B、C破损的均为种子的胚乳,而D破损的则是胚。)(2)胚是死的种子的胚是完整的并且是活的(3)①甲组。根尖各部分的生长是连续的,b区的细胞不断形成成熟区,而成熟区的细胞随年龄的增长,表面的根毛逐渐萎缩、脱落形成a区部分。②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