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地理 海洋水复习课时作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地理海洋水复习课时作业测控导航考点题号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1、3、5、7、8、1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4、6、9、10、11、12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xx年重庆文综,5题改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如图是南非矿产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德班宜人的气候受沿岸洋流影响,该洋流自北向南的流向主要受控于( )A.盛行西风B.盐度差异C.陆地阻挡D.水温特征2.好望角海域常有人说“好望而不好过”,其原因是( )A.寒流经过,气候寒冷B.距南极大陆近,冰山阻挡C.盛
2、行西风,海域广阔D.东南信风,风大浪高解析:1.C 2.C 第1题,该处由北向南的洋流,是由东向西运动的南赤道暖流遇陆地阻挡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的,故C项正确。第2题,好望角海域地处30°S~35°S,A、B、D均不符合其特征,只有C项符合。 (xx湖州八校联考)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100千米。读图,回答3~4题:3.纳米布沙漠沿海岸线向北延伸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降水C.大气环流D.洋流4.纳米布沙漠西部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A.寒暖流交汇,鱼类饵料丰富B.入海河流带来大量泥沙C.上升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
3、类D.东南信风带来大量鱼类饵料解析:3.D 4.C 第3题,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南部西海岸,沿岸受到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向北延伸到较低纬度地区。第4题,纳米布沙漠西部受东南信风的影响,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形成离岸流,底层海水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上升补偿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使该地区渔业资源丰富。 (xx泉州质检)下图示意某海域8月表层水温分布。读图,回答5~6题:5.图中③处洋流流向主要取决于( )A.地转偏向力B.水温特征C.盛行风向D.陆地轮廓6.导致图中①处等温线分布比②处明显密集的原因是( )A.①处寒暖流作相向流动B.①处寒流流经C.②处寒暖流作相向流动D.②处暖流流经解析
4、:5.C 6.A 第5题,③处洋流位于赤道以北附近,为北赤道暖流,其流向主要受东北信风吹拂形成。第6题,①处等温线分布密集,是因为处于寒暖流交汇处,水温差异大;②处等温线分布稀疏,是因为处于同一洋流的分流处,受单一洋流影响,水温差异小。读“以极点为中心的洋流俯视图”,回答7~8题:7.甲地位于乙地的( )A.东北B.西南C.西北D.东南8.影响途经乙地洋流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东南风解析:7.C 8.A 第7题,由极圈周围洋流呈完整的环形分布可知,该环流为西风漂流,该极点为南极点,此图为南半球俯视图,地球运动方向为顺时针。由图可知,甲到乙的经度数顺地
5、球运动方向减小,则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同时甲地距离极点远,则甲地位于乙地的北方,故C项正确。第8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乙地洋流为南半球西风漂流,其形成原因是受南半球西风带影响,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北风,故A项正确。 (xx厦门双十中学模拟)读“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后太平洋形成的巨型垃圾海上漂移示意图”,回答9~10题:9.促使垃圾沿图示方向漂移的地理因素,主要是( )①盛行西风 ②西北季风 ③北太平洋暖流 ④日本暖流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关于海上垃圾漂移的特点和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A.xx年垃圾将漂移至美国西海岸B.海上漂移垃圾的密度越来越大C.海上漂移
6、的垃圾影响范围越来越大D.十年后,漂移的垃圾可能影响到中国海域解析:9.A 10.B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垃圾集中在中纬西风带上,主要受盛行西风和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垃圾向东漂移形成的,故A项正确。第10题,根据垃圾漂移的速度,可大体推测xx年将到达美国西海岸;垃圾顺着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等漂移,十年后可能影响到中国海域;垃圾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其密度逐渐降低。二、综合题(共50分)11.(xx衡水模拟)读图,回答问题:(26分)(1)图中A、B、C、D四处,哪处最易形成大渔场?试分析该渔场的成因。(8分)(2)图中A、B、C、D四处,水温年较差最小的是 ,试说明
7、理由。(6分) (3)B处沿岸流强弱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季最强,试说明理由。(6分) (4)我国降水最多的地点是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试分析原因。(6分)解析:第(1)题,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上升流)海区、大河入海口附近海区一般渔业资源丰富,图中只有B地三个条件都满足。第(2)题,水温年较差一般低纬小,高纬大,海洋(沿海)小,陆地(内陆)大,故D处最小。第(3)题,当洋流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时,势力增强。第(4)题,从盛行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