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26560
大小:10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10
《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周练(八)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三下学期周练(八)语文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中国画之所以能为大众接受,是因为它的人性指归的“至善”。既然是养心修身之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宋人面对山水,可游可居、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也即“入静”的状态。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以为天下正。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中国画就是让人静下来的艺术,它不表现战争,不表现血腥,不表现暴躁,也极少表现焦虑。它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逸、神、妙、能”四格
2、,逸之外其余三格没有原则的界限。如果要分的话,每个品种还分上中下等,这需要是同时代的人才好比较。画论品评中多有点评,我不研究画史,故对“典型的代表人物”无大兴趣。孔子说“君子不器”,大约是指对“术”和“技法”不是看得太重。学生请教种地,孔子说“吾不如老农”。中国画中“道”的部分千载不移,而“术”的部分代代有变,这应验了石涛那句“笔墨当随时代”。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形而上的认知,是历代中国画论提炼出来的共同部分。其中我们所谓的“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如果仅仅把“逸”看作是“文人画”的产物,这认识是狭隘的。“逸”是笔墨文化成熟的标志。“逸”关乎
3、才情,更关乎修为和境界。关于“逸”的历代论述很多,我把它概括为六个字:不象——不愿拘泥于物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实在是不屑于那个“象”。自由——忠实于个人情感。不做,不刻,不雕,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如是做出来、刻出来的可能就是“妙”和“能”,在刻和做之间的是“神”。出尘——与“意识形态”无关,不为谁服务;不为时风左右、不顾大众需求。当然它又绝然不是仇视社会,它是通过内省而达至善;人们欣赏它需要提升自己,修养到一定的功夫才能有所解悟。“逸、神、妙、能”这四格往往不是截然分开的,“神”“妙“能”里面也往往有部分“逸“的因素,但到“逸”格则是更突出了。历代画论称之为“标
4、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会感觉它完全跳出来了,超尘绝俗。这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是效果,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仇英画得虽好,但不能称作“逸”,是妙品,有的可称神品。陈老莲是“逸”,八大是“逸”,石涛略显粗糙,也是“逸”。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我也研究了原因,他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放不下。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没有出世的人有一颗求逸的心他也能做到,如董其昌、沈石田。而石涛呢,他心里头还是向往着入世,放不下,身在尘外,心在尘中,如此状态,在画上能看出来。观石涛的画,时见才华过人,时见浮烟涨
5、墨;时见清奇脱俗,时见随世俯仰。这是一个矛盾着的石涛。他的画论却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对中国画的本质把握入骨,认识可谓深刻,但“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成为标签,甚至成为肤浅作品找来的依据。(摘自《中国画是静、慢、淡的艺术》)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画是养心修身的艺术,谁都不会排斥,是人性的需要,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B.中国画的人性指归的“至善”,可静心畅神,坐游万里、精骛八极·进而进入一种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C.中国画不表现战争血腥,也很少表现暴蹂焦虑。追求至静至远,天人合一。这种艺术观念源自老子思想,无所谓消极积极。D.
6、老子认为安静克服躁动,寒冷克服炎热,唯有清静,是天下的正道。中国画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的艺术,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逸”涉及才情,更涉及修为和境界。“逸”是宋之后,贯穿中国画精神的一个核心命题。B.中国画追求至静至远,调和天人。这种艺术观念千载不移,而“笔墨”的部分代代有变。C.中国画绘画的情感应该不期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在流和做之间的作品是神品。D.中国画“笔墨”的变是自然的变,而不是刻意的变。中国画作品应当随时代而变,随大众需求而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画论称“逸”格为“标格特出”或“标致特出”,人们一看
7、,会感觉绘画形象完全跳出来了,活灵活现,超尘绝俗。B.“逸”格与是否工笔或写意无关,与题材、体裁、形制、手法也无关,“逸”格的中国画作品有浸透着精神内涵的一种效果。C.真的逸格多为野逸之人、出世之人。石涛在“出尘”上有点欠缺,还不是真的自由,所以他的画作在“笔精墨妙”上要打点折扣。D.石涛的画论思辨能力极强,对中国画的本质认识深刻,但他的那句“笔墨当随时代”被20世纪过度解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