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贵州旅游地理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化地理》论文题目:贵州旅游地理文化年级:_______2013级______专业:______工商管理_______学号:_______021130202_____姓名:_________王珍贵________2014年6月18日贵州旅游地理文化摘要贵州旅游资源丰富,首先对贵州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深入的分析,然后将民俗旅游和文化内涵相融合。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是一个秀丽古朴、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地区。正因贵州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生态环境未遭到严重的破坏,保留了大量的自然风光。这里的人们更是与自然和谐信息,形成了人文与自然共同组成的特色风景区。
2、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人与山、水、洞林、石相辉相应。其中特具地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
3、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龙宫喀斯特地貌域的多彩名族文化更是让人称奇。组成贵州省版图的八个地区,林城——贵阳、红色之地——遵义、人类心灵疲惫的家园——黔东南、绿美之地——黔南、奇山异水——黔西南、高原明珠——六盘水、旅游黄金地——安顺、桃源山水——铜仁
4、、秀水奇山——毕节。贵州旅游资源的六大类。1.歌舞游艺贵州丰富的民族歌舞资源按地域主要分布在黔东南、黔西北、黔东北、黔南。黔东南:是全国苗族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各民族原生的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原生态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歌舞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欢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流淌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侗族文化。这些独具特色、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文化都是千百年历史的沉淀。黔西北:居住着苗、彝、回、布依等民族。彝族是我国古老的
5、民族之一,歌舞汇集了这个勤劳智慧的山地民族的思想和情感。民歌有史诗歌、情歌、喜酒歌、叫魂歌。舞蹈有模拟动物形象的“斗鸡”、“斗羊”,象征战争的“跳钗”、“刀舞”,庆丰收的“大鼓舞”等。彝族歌舞多源于远古的原始宗教,随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经过逐渐的丰富过滤和融合,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歌舞风格。仡佬族是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明清以来直至解放前,生存环境相对闭塞、落后,因而留下原生态的歌舞文化。如唢呐吹奏是仡佬族喜庆佳节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用唢呐配合锣鼓一起吹奏,气氛热烈,展现仡佬族人对生活的热爱。黔东北:是贵州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土家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喜爱唱歌,有哭嫁歌、伴嫁
6、歌、酒歌、情歌、劳动歌、祝福歌等。土家族还广为流行摆手舞,这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它表现了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战争、神话传说等内容。思南土家花灯,也是贵州土家族民间的一种歌舞艺术,是载歌载舞、歌舞穿插进行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代的继承和发展,现在思南土家族花灯不仅是一种比较完美的歌舞艺术,也上升到多人表演、且有故事情节、人物矛盾冲突的花灯戏。尤以婉转动听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为人们喜闻乐见。③黔南:有布依、水、瑶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民俗民风浓郁。三都的水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
7、民族。水族的民歌又称水歌,内容十分丰富,可分为生产歌、风俗歌、酒歌、情歌、婚嫁歌等。水族的铜鼓舞、斗牛舞、狮子舞、龙舞等亦颇有特色。布依族山歌是布依青年用以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抒发性较强的小曲,曲调简练,情趣活泼,内容丰富。每年的“六月六”歌节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彼此表达爱慕之情的场合。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常以歌舞反映他们的生产劳作、阶级斗争及各种社会活动。其中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