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56563
大小:181.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08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含解析一、单选题:共24题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材料中《周礼》记载,西周时期设置了“司市”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体现了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故选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
2、于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晋国实行征辟制度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晋国对农业的重视D.宗法制度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材料中春秋晚期晋国权臣赵襄子拔擢重用出身农家的读书人,影响了中牟当地的社会风气,此现象反映出当时世代相袭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选B。A、D两项不符合史
3、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晋国中牟对读书重视的社会风气,故C错误。 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属水力灌溉工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这种农用工具是曲辕犁,最早使用在江南地区田地里,故本题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B。 4.“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
4、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A.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一方面认为宋代削夺地方的权力而导致国家积弱的局面,另一方面则强调强干弱枝的政策消除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长期存在的问题,形成了宋朝一朝“无强臣之患”,维护了国家稳定和统一,可见材料揭示宋朝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故选D。宋朝只是实现国家的局部统一,故A错误;材料反映
5、了中央集权问题,不同于君主专制的问题,故B错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是封建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故C错误。 5.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答案】B【解析】本题以福建族谱中的记载切入,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6、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备注】随着台湾领导人的换届,两岸关系再次成为热点,因此考生应当格外注意与台湾问题相关的知识点。 6.康熙年间《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勤有余布,亦兼鬻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朝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材料中清朝康熙年间《登州府志》记载,登州地方家庭手工业
7、纺织花布,主要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同时多生产的布匹在乡村集市出售,又有商贩将花布贩卖到城市交易,故②③正确;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工业品倾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排除①;材料信息并未反映经济区域的分工,故排除④。故选B。 7.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然而在清中叶之前养蚕户不过“十之一二”,“自同治初,人多植桑养蚕,辄获奇羡,其风始盛”。1878年苏锡常镇的生丝总量为355335斤(合177.6675吨),洋行四处派人收购,遂致“家家载桑,户户养蚕”,民间流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根据材料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
8、A.近代逐渐发展衰败B.是民族资本主义的重要组成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D.沦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属【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反映了尽管苏南地区久有蚕桑生产的历史,但其较快发展的时期是从同治初年开始,到1878年苏锡常镇生丝产量巨大,且洋行到处收购,导致当地“家家栽桑,户户养蚕”和“养好花蚕发洋财”之说在民间盛行,可见近代苏南地区的养蚕业已卷入资本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