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31675
大小:1.78 MB
页数:69页
时间:2019-11-08
《AccNet第0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21/7/15AccessNetwork1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概述以太网回顾工作组以太网接入IEEE802.3ah以太接入网小结和参考资料2021/7/15AccessNetwork2概述IP协议已经一统网络层以太网技术最佳地匹配了IP技术变长帧、无连接、域内广播、……以太网技术正在一统链路层以太网接入以太网技术已经是园区网接入主流新兴的宽带运营商已经大量发展了以太接入技术专门针对电信运营商开发了以太接入技术IEEE802.3ah-2004,EFM以太接入技术正在进一步完善系统结构、接入控制、用户隔离、……以太接入的两种方式工作组以太网和以太接入网以太网的物理层技术来源于两种不同的类
2、型使用传输介质具有不同的系统结构、运行环境MDI规范分别适用LAN环境与电信运营商环境用于接入分别称之为LAN方式接入和EFM方式接入LAN方式接入使用由LAN发展而来的物理层技术MDI规范为:802.3-2002,10/100/1000MBase-TEFM方式接入使用适用于电信运营商的物理层技术MDI规范为:802.3ah-2003以太接入的两种方式LAN方式接入性能高、成本低接入控制功能还需继续增强厂商看好、大量扩充、大量应用EFM方式接入充分发挥电信运营商已有资产系统结构合理,符合运营商习惯处于大规模应用前期2021/7/15AccessNetwork5第3章以太网接入技术概述以太
3、网回顾工作组以太网接入IEEE802.3ah以太接入网小结和参考资料2021/7/15AccessNetwork6以太网回顾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的标准化早期的特点发展中的变化当前的以太网2021/7/15AccessNetwork7以太网的诞生BobMetcalf&DavidBoggs1973年5月22日@PARC/XeroxMetcalf在备忘录中命名了Ethernet1976年6月:Metcalf&Boggs发表著名论文以太网:局域网的分布式信息分组交换1977年底:Metcalf等获得CSMA/CD等4项专利具有冲突检测的多点数据通信系统2021/7/15AccessNetwork8
4、以太网回顾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的标准化早期的特点发展中的变化当前的以太网2021/7/15AccessNetwork9以太网的标准化开放性标准是以太网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DIX标准:DEC/Intel/Xerox早期标准,便于使用但权威性不足EthernetⅠ(1980)、EthernetⅡ(1982)IEEE标准:当今标准,由IEEE802.3工作组负责1982年12月:802.3标准草案宣布Xerox将4件专利转交IEEE802.3得到ANSI/ISO的认可,成为以太网的同义词IEEE802.3-1985:标准的第一个版本必须与LLC子层一起使用IEEE802.3-2002:正式标准第二
5、版(现行)可以直接通过MAC向高层提供服务(可不需LLC)成为以太网唯一标准2021/7/15AccessNetwork10以太网回顾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的标准化早期的特点发展中的变化当前的以太网2021/7/15AccessNetwork11早期的特点使用共享介质同轴缆:总线型双绞线:物理上的星型、逻辑上的总线型争用型的MAC协议:CSMA/CD通信方式:半双工面向LLC的帧结构802.3必须配合802.2(LLC),才可以使用仅仅是局域网技术传输速率:10Mb/s、铜缆近距离传输适合于办公室环境:接入自由、共享方便不适合于接入网环境:没有接入控制和用户隔离2021/7/15Access
6、Network12以太网回顾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的标准化早期的特点发展中的变化当前的以太网2021/7/15AccessNetwork13发展中的变化高速化、光纤传输日益成熟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数据率)80年代/1995年/1998年/2002年光纤传输日益成熟,使之进入主干网领域(传输介质)从共享到交换:以太网交换机产生并大量应用网络总体性能急剧提高CSMA/CD协议开始只具有象征意义几乎不使用共享信道(而采用点对点信道),MAC协议不是必须以太帧结构的重大改进摆脱LLC,面向多协议扩展帧结构,支持VLAN等多种用途2021/7/15Access
7、Network14以太网回顾以太网的诞生以太网的标准化早期的特点发展中的变化当前的以太网2021/7/15AccessNetwork15当前的以太网标准的当前版本:IEEE802.3-2005MDI10Mbps/100Mbps/1000Mbps/10Gbps铜缆和光纤:UTP、MMF、SMF传输距离:标准40km,最远3000km帧结构改进Type段:面向多协议,可高效运行IP协议扩展帧结构,可使用加标帧支持VLAN主流的组网技术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