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026428
大小:40.8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7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这部分知识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计算教学,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连加计算,因此教材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和连加问题中,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认识乘法和乘法算式,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表内乘除法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通过深入调查,我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听说过乘法,甚至还会背诵几句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乘法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的意义,认识“×”,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和问题,经历由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
2、.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其中,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了细化分解,如:【分解过程】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核心概念行为动词乘法的意义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地乘法算式读、写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加法(连加)算式发现加数的特点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乘号乘法算式的写法乘法算式的读法两个乘法算式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简单把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整理后得到如下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自主尝试列出加法(或连加)算式,并发现加数的特点.2.通过教师讲解,清楚地理解加法与乘法的联系,认识乘号,理解写出的两个乘法算式的意义.3.通过教师示范讲
3、解,会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4.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自主发现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书写简便.5.根据自己的理解,能正确地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体会乘法算式书写的简便.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理解乘法的意义比较抽象,因此我将理解乘法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习旧识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熟悉、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是为了给学生一种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上课伊始首先出示教材情境图,选择最喜欢的游乐项目引出话题,激发学
4、生参与热情.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求和的问题,并用学过的加法(连加)知识进行解答.再让学生观察上述加法算式并讨论、分类,初步感知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与一般加法算式的区别,由此达成分解目标1.二、手脑并用说学新知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活动.1.操作、想象、感知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5个4,结合具体情境计算5个4的和.想象:这样摆下去,摆100个4,所写的算式会怎样.让学生体验数学当中极限的思维,感受到所列加法算式的繁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
5、一种简便写法该多好的需求”.2.适时引出乘法及其意义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采用示范、对比、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讲解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以5个4相加的和为例,写出乘法算式4×5=20或5×4=20.然后,联系“+”,对比学习“×”及读写方法;示范乘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接着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教材17页试一试,用其他相同加数的和练习读、写乘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全班讨论得出结论:一般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从而达成学习目标2、3.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比较乘法算式与加法算式哪个书写起来更简便,使学生初步感受乘法的意义,激发
6、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4.三、练习巩固加深理解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习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形象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1.看图先写出一个加法算式再写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读一读.加法算式:□×□=□□×□=□读作:读作: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自主地列出加法算式和两个乘法算式,并读一读.考察学习目标1、2、3的掌握情况.2.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3+3+3+3+3=5+5+5=让学生根据连加算式,通过思考、交流写出两个乘法算式.本题考察的是学习目标4、5.3.先议一议,再照样子画图表示乘法
7、算式.3×2=64×3=12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通过思考、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对学习目标2进行考察.四、课堂小结梳理新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强调重难点,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