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

ID:44981574

大小:39.3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06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_第1页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_第2页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_第3页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_第4页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_第5页
资源描述: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江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2004年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成新江溢蒋英姿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200434摘要:根据2002年10月至12月的野外测量及随后5个多月的实验室化验与室内整理分析,得出了太湖底泥深、蓄积量及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状况,为太湖治理与污染底泥疏浚决策提供了基础依据。关键词:太湖底泥污染调查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是流域内最大的水体,水域面积2338km2,南北长68.5km,东西平均宽34km,湖岸线总长405km。太湖自西向东在无锡、苏州地区依次分布有竺山湖、梅梁湖、贡湖、漫山湖、胥湖及东太湖

2、等湖湾。太湖是一座天然的平原调蓄水库,正常水位下容积为44.3亿m3,平均水深1.89m,最大水深约2.6m,多年平均年吞吐量52亿m3,水量年交换系数1.2,换水周期约300天,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远、旅游等多方面功能。太湖又是流域内最重要供水水源地,不仅担负着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大中城市的城乡供水,还有向上海等下游地区供水并改善水质的作用。一、调查目的意义20世纪80年代前,太湖水质良好,以II类、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69%的面积为II类水,30%的面积为II

3、I类水,只有1%的面积为IV类水;83%的面积为中营养,只有16.9%为中富营养。到90年代,太湖水质下降,特别是西北部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等湖湾,水质基本劣于V类;全湖富营养化水平也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目前太湖富营养化及其所导致的蓝藻爆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九五”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两省一市及中央各部(委)的共同努力,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指标均有所好转,但北部湖湾水质仍为V类-劣于V类,大部分水域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太湖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4、。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实施截污、减排、清淤、引水、节流等有效措施。”明确水利部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太湖流域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管理。采取节水、调水、清淤、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加大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对引江济太和湖底清淤组织进一步论证,提出计划并组织实施。研究表明,太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分外源和内源,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物属内源。内源是太湖主要污染源之一,即使其外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污染底泥释放仍有可能对水体

5、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水污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影响饮用水安全。因此,有必要对太湖底泥及其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查清太湖底泥淤积量、分布及其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初步分析底泥生态疏浚范围和疏浚量,为底泥生态疏浚提供依据。通过对污染底泥进行生态清淤,达到改善太湖水质的目标。二、调查方式与方法2002~2003年太湖局组织进行了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底泥测量与采样、底泥样品化验及测量化验数据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三大部分。1、野外测量和采样为便于对太湖底泥分布、淤积量以及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太湖湖体和湖湾分布情

6、况,将太湖划分为15个湖区。各分区情况详见图1。调查布设的测量点进行了水深、淤泥深度和平面坐标测量;采样点进行样品的采集、记录、编码、保存和送样(为保证实验室分析化验结果的客观可靠性,送检实验室的均为无方位编码样);对所采样品上部土层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留存。对各测点处的土性分布及具体位置都作了详细记录,并在各采样点及部分测量点对土层进行了密度试验。(1)测量点和采样点布设测量点按网格布设,在湖湾区及太湖的近岸区S-N方向1.6~1.7km、E-W方向1.5km布设1个点;在湖心区3km×3km布设1个点。现场作业时,在

7、土层厚度变化大的测点之间增插测量点。原则上相邻两测点的底泥深差大于1.5m时,增插一个测量点。全太湖测量点密度为每10km2有3.6个。在沿岸区及湖湾区测量点分布较密,其中西沿岸区北段最密,每10km2有12个;其次为梅梁湖北区,9.4个。采样点重点布设于河流入湖口处、湖湾及沿岸带。原则上在河流入湖口离开岸边250m和500m处各布设1个点;出湖口离开岸边250m处湖区布设1个点;湖湾区及太湖近岸带每5km2布设1个点;太湖湖心区每20km2布设1个点。在7个大型自来水厂取水口附近各增设了1个采样点,采样点还注意避开航

8、道。全湖采样点密度为每10km2有1.1个,西沿岸北段最大为5.8个,其次为梅梁湖。各区采样点密度与测量点密度关系大致相应。本次调查共完成834个点的测量,其中采样263个点。测量点和采样点在各湖区的分布情况详见图1。(2)测量定位测量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三台,使用载波相位差分(动态GPS)技术。成图采用坐标系统为1954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