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57728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06
《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企业研究论文-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尽管具有机制优势、产品优势、成本优势、区位优势、市场潜力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但客观地说,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也存在种种制约,应该认真考察其发展现状,为其能快速发展设计合理的制度安排。以恩施州为例,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优势;相应对策 1民族地区中小企业的优势 1.1发掘利用特殊原材料 民族地区是原材料富集区,立足于特殊原材料而发展资源延伸的中小企业不失
2、为一条成功之路。恩施州独特的山区地理环境使其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产就有75种,主要有煤矿、石煤、炭质页岩、天然气四种,其中铁矿、煤矿、天然气、高岭土矿、硒矿、石膏矿、磷矿等7种矿产储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在全国也位居前列。又如方解石资源,该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咸丰县境内的寒武系地层中,估计保有资源存量3588万吨,且品质极佳,其纯度达98.61%,白度达95.7%,含铁量仅0.04%,现已小规模开发利用,并逐步在进行深加工增值。 1.2支柱产业发展形式良好 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首先取决于主导产
3、业的发展,而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在经济起飞中起到三种作用:后向联系效应、旁侧效应、前向联系效应。”只有当一个地方的主导产业有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和后向联系和旁侧效应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从而带动当地的经济。2007年,恩施州的几大工业支柱产业除医药制造业下降外,其他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卷烟工业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其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食品,建材工业一直保持较高增幅,有力地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全年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5.5%,同比增长
4、19.6%。 2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不佳 到2006年底,全州只有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受湖北八峰药化股份有限公司停产进行资产重组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各项经济指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94118万元的2.5%;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6147万元的比重仅为1%,低于全省其他地市。全州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状况见表1: 2.2企业融资方面的困难 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严重制约其发展,主要存在以下
5、两个问题,一是中小企业先天信用不足,民族地区中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表现在封闭的运营方式所产生的银企信息不对称和银行的不利选择;二是抵押担保难落实,金融机构为防范金融风险,绝大部分贷款都需要抵押或担保,但由于中小企业实力弱,很难有足够的抵押品,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2.3工业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部分工业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的管理层次。在一个对全州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中,有40%的企业认为企业管理不善,60%的企业认为缺乏技术开发的专业性人才是目前影响本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企业最缺乏的人才依
6、次是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 2.4恩施州中小企业能源消耗严重 恩施州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迅速的,但其消耗的能源也是惊人的,现就以恩施市、利川市和咸丰县这三个地区中小企业消耗能源的情况为例,对中小企业的能耗状况进行相关的分析,见图1: 图12006年恩施市、利川市和咸丰县的能源消耗情况 从相关的资料看出,在原煤的消耗量上,第二产业消耗原煤是最大,这说明第二产业是原煤消耗的最大,恩施州第二产业对原煤的消耗量从2002年的526891吨增加到2006年的1926854吨第三产业从3542吨
7、增加到25892吨。可见,恩施州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上还处于粗放型的发展态势。 3结论和建议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必将大大促进州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带动特色工业产业发展。 3.1与大专院校联手,着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民族地区企业应该强化两个意识:科技支撑发展的意识和科技投资是战略投资的意识。经济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时代已经过去,依靠拼资源消耗,民族地区的资源又是有限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依靠科技,推进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
8、 恩施州要把“科教兴州”确立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举措,首先就应该加强州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尤其是恩施州政府应坚持以高等院校,科研所为依托,不断引进成熟的科研成果,注入到恩施州农副产品加工,使资源利用率和资源开发的回报率大大提高。目前,为取得专项研究的长足进步,恩施州已有将近18家企业与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湖北农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兰州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及科研机构联姻,构建了产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