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

ID:44953617

大小:4.21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11-06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_第1页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_第2页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_第3页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_第4页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革热临床表现和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登革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概述登革热(denguefever)和登革出血热(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是由登革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前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病死率低;后者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高。发病机制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

2、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临床症状。发病机制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发病机制三种假说:二次感染、病毒变异、促进性抗体。病毒及抗体抑制骨髓白细胞、血小板系统。全身微小血管损伤导致出血倾向及其蛋白渗出。病理改变1、登革热:肝、肾、心和脑均有退行性变。心内膜、心包、胸膜、腹膜、胃肠粘膜、肌肉,皮肤及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皮疹中小血管内皮

3、肿胀、血管周围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瘀斑中广泛血管外溢血。2.登革出血热: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肺充血及出血,间质细胞增多。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有灶性坏死。骨髓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临床分型典型登革热轻型登革热重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典型登革热:发热、全

4、身毒血症状、皮疹、出血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典型登革热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疹,多见于四肢。多有痒感,疹退后无脱屑及色素沉着)。疹型以斑丘疹、麻疹样、猩红热样皮疹或皮下出血点为主。同一患者可见多种形态不同的皮疹。持续3-4天。束臂试验呈阳性。于病程5-8天约25-50%病例有出血倾向

5、。轻型登革热表现类似流感,发热不超过39℃,全身疼痛轻,皮疹少或无皮疹,一般不出血,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天)。流行期间此型病例较多,容易误诊。重型登革热起病时如典型登革热表现,但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有些病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出血性休克。多于24小时内死亡。此型在临床上不符合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死亡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衰竭。登革出血热(DHF)DHF是DF的一种严重类型,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发热、肌痛、腰痛、但骨、关节痛不显著,而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

6、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100×109/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登革休克综合征(DSS)DSS通常是DHF发展的结果,具有典型登革热的表现,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皮肤湿冷,脉快而弱,脉压差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烦燥、昏睡、昏迷等。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险,可于4~6小时内死亡。目前国内登革出血热诊断

7、标准(1)有典型登革热临床表现;(2)多器官较大量出血;(3)肝肿大。具备以上2~3项,同时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血细胞比容增加20%以上者。同时伴有休克者,为登革休克综合征。WHO登革出血热临床诊断标准DHFⅠ级:有发热、皮疹、束臂试验阳性、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HCT变化>0.2;出现胸腹水或低蛋白血症等)DHFⅡ级:除有Ⅰ级的表现外,还有出血;DHFⅢ级:除有Ⅱ级的表现外,还有轻、中度休克(血压下降、脉压<20mmHg、脉搏速弱、皮肤湿冷、烦躁不安)DHFⅣ级:除有Ⅲ级的表现外,

8、休克程度深重,测不出血压和脉搏。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从第2天开始降低,4-5天至最低,至退热后1周才恢复正常。1/2-3/4病例血小板减少。病毒分离、鉴定1.常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登革病毒。2.将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于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C6/36,进行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0-80%。3.病毒型别鉴定采用中和试验或单克隆抗体4.RT-PCR进行基因鉴定和基因序列分析血清学检查补体结合试验>1/32为阳性。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1/1280者有诊断意义。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者可明确诊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