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A 兄终弟及 B 大宗与小宗对立 C 嫡长子继承 D 神权与王权结合3、《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其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A 秦国统一六国成为其时民心所向 B 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C 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 D 秦国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4、墨子说:“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理想一旦被社会接受,必将A 打倒封建阶级 B 推动士阶层兴起C 加速社
3、会流动 D 保障社会平等5、“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材料主要肯定秦始皇A 创立皇帝制度 B 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 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D 推行郡县制度6、“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这反映了A “大一统”的加强 B 君主专制的建立C 奴隶制度的废除 D 百姓地位的下降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
4、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A 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 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C 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D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8、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C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 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9、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5、。”这个流亡政府是A 东汉 B 西晋 C 东晋 D 北魏10、 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中写道:北朝汉人有认庙不认神的观念,谁能定鼎嵩洛(洛:洛阳),谁便是文化正统的所在。据此推测,北朝人视为“文化正统”的朝代是A曹魏B蜀汉C孙吴D东晋11、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A 重视发展生产 B 扩充国学规模C 注重虚心纳谏 D 加强边疆管理12、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
6、、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 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 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 C 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 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13、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若想获得研究他们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A 神话传说 B 史书记载 C 学者推断 D 考古发掘14、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人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
7、耕的直接证据C 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 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15、《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 原始社会的解体 B 私有制的产生C 国家的建立 D 人性的退化16、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示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A 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8、 D 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17、《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材料反映了A 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 诸侯国之间为争夺人口和土地相互厮杀C 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于崩溃 D 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18、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