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41088
大小:44.8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05
《海南省东方市2019_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海南省东方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通俗文化”一词最先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提出,但对于通俗文化的概念,学界至今仍没有形成定论。何谓通俗文化?顾名思义,即是“通俗的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这可以反映在各个方面:内容、展示方式、受众等。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面向普通人群、内容不晦涩、展示方式易为大众接受、受到大众喜爱并广为流行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优秀通俗文化”则是指通俗文化中具备“优秀”属性的部分。判定某种文化是否优秀,标准莫衷一是。但是,优秀的通俗文化一般需要具备
2、的特征应有:广泛流传、愉悦大部分受众、能反映时代特征且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一旦符合这个标准,其对于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都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教师的“教”的层面来说,有以下作用:第一,拉近师生距离。受传统思维限制,师生间存在着距离。这个距离体现在礼仪上,是《吕氏春秋·劝学》中所说的“事师之犹事父也”。而当一个教师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保持年轻心态,尝试走近学生,则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教学效果自然有事半功倍的可能。第二,丰富教学资源。优秀通俗文化经过教师的筛选,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心理,是传统文化或时代风云的载体,有立德树人的作用,也能吸引学生注意,
3、提高学习有效率。如将热点新闻置于教学中,学生不仅能了解时事,还往往会产生独特的见解,间接融入了社会。第三,创新教学方式。教师的授课囿于某种固定的方式极有可能会使课堂变得枯燥,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秀通俗文化引入课堂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作用。时下受到大众喜爱的一些综艺节目,形式多种多样,对其加以抉择适当融入课堂,能给与学生新鲜感,提升学习动力。如《中国诗词大会》,以竞赛的形式来传承诗词,是一种非常适合课堂的形式。从学生的“学”的层面来讲,语文课堂引入优秀通俗文化也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是最突出的一个效果。与传统课本资源不同,优秀通俗文化资源与
4、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有熟悉的感觉。以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例,让学生分析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某个人物形象,学生必定能讲出个一二三四。拓展阅读视野是另一裨益之处。优秀通俗文化中包含着阅读资源,仅各种类型的通俗小说就数不胜数。此外,还能充实写作内容。优秀通俗文化符合主流价值取向,与社会生活挂钩,这就决定着学生在接触后对写作方向、观点阐述等产生作用。通俗文化本身又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如优秀电影、时事政治新闻、通俗小说等,若能选取适合写作主题的部分写入作文,对写作也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优秀通俗文化对语文教学的促进虽然显而易见,但需要前提:引入
5、的比例要恰当,引入的时机要合适,引入的方法要能被学生接受,引入的频率要合理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如何筛选通俗文化资源,如何融入语文课堂,值得学界探索的。这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要求,更是这个时代的要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俗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通俗,其概念最先由西方学者提出,但尚未有定论。B.“优秀通俗文化”的一般特征为广泛流传、愉悦大部分受众、反映时代特征等。C.将大众喜爱的一些综艺节目形式融入课堂,能给与学生新鲜感,提升学习动力。D.优秀通俗文化资源与学生之间有着天然的亲近性,学生在
6、学习之前就有熟悉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要论述的概念入手,从“教”和“学”两方面论证优秀通俗文化的作用。B.文章引用《吕氏春秋·劝学》中的话论证了优秀通俗文化能拉近师生距离的观点。C.文章在分析优秀通俗文化对于“教”与“学”的作用时,分层分点,结构清晰。D.文章立场客观,既讲述了优秀通俗文化的作用,也提出了运用时有需要注意之处。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热点新闻融入课堂,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能立德树人,使学生更了解社会。B.优秀通俗文化资源里包含着各种类型的阅读资源,对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很有利。C.
7、学生在接触优秀通俗文化后能促进写作,使优秀通俗文化更符合主流价值取向。D.优秀通俗文化资源的使用需要前提,这对语文老师的个人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极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一时间,垃极分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新时尚”。近年来,全国各地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从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看,2013-2017年,上海、北京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居全国前两位。五年间,上海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736.0万吨、742.7万吨、789.9万吨、8
8、79.9万吨、899.5万吨;北京市垃圾产生量分别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