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

ID:44927416

大小:18.49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11-05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1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2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3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4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5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6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7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8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9页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_第10页
资源描述:

《小麦主要病虫发生与防治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麦病虫害冬小麦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发生情况示意图抽穗灌浆返青至起身拔节至抽穗扬花成熟播起拔种身节期月份10/中、下23456播种、秋苗期:纹枯病、麦蜘蛛、地下害虫等拔节期:纹枯病、麦蜘蛛、白粉病、蚜虫等;抽穗、扬花期:吸浆虫、蚜虫、粘虫、灰飞虱;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条锈、叶锈病、叶枯病等;灌浆乳熟期:蚜虫、叶锈、灰飞虱等;小麦主要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1、麦纹枯病2、麦赤霉病3、麦白粉病4、麦蚜虫5、麦蜘蛛6、小麦孢囊线虫病7、麦吸浆虫8、小麦病虫总体防治小麦纹枯病苗期症状(未侵茎)拔节后症状(侵茎)白穗(成熟期)(一)、发病规律菌核或菌丝体(土秋季麦苗(幼芽

2、、根)冬越冬壤或病残体或未腐熟前形成零星发病,其病害扩展停止的有机肥等)侵染中播期早发病重。<5℃返青后扩展、蔓延,田间拔节-抽穗、病害普遍率、严重度急剧>15℃病害普遍率增加20--25℃增长,形成田间发病高峰,同时,病菌由表层侵入茎杆,茎组织老化,温度又高,是造成病害危害的关键时期病害扩展趋于缓慢(二)规律特点:1、有两个发病高峰。分蘖末期—拔节初期,普遍率扩展期;拔节中后期—孕穗期,严重度扩展期。抽穗后,病情稳定。2、栽培条件是影响发病重要因素。农业栽培措施中,播期、拔节期追氮量、密度对后期病情程度影响作用较大,连作也有一定影响。(三)观测调查(基层站、

3、农户)于分蘖末期—拔节初期(3月10-15日前后)调查二次,前后间隔5天。每田5点,每点20株,当病株率达15%的田块定为防治对象田。防治技农业防治术是基础选用抗性相对适期迟播控制播量控制施肥量较好品种全生育期:淮北:10月20日左右亩基本苗亩纯N、P、K分别江淮:25日左右豫麦18、皖麦35、半冬性:12-15万株为10-13、5、6-8公斤;23、新麦18;春性:15-18万株;控制追肥,拔节期:4kg以内;防治技术药剂防治春季防治:种子处理:于小麦拔节初期(3/10-15左右)用戊唑醇或三唑酮,施药。100公斤种子用有效成分分别为亩用10%井蜡芽悬浮剂2

4、0-26克;3克、20克拌种;或烯唑醇有效成分6克于上午有露水时喷施;重病田一周后再喷施一次;小麦赤霉病子囊壳(稻桩)湿度:子囊壳形成;孢子释放:RH≥90%(才能释放);萌发侵入:(RH=100%,25℃气温,典型的气候型病害;8小时可萌发97%)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决定当年病害发生轻重;温度:最适为20-25℃,此条件下若遇高湿条件36小时,病害潜育期2天赤霉病小麦扬花期遇三天以上连阴雨天气,极易受赤霉病菌侵染而发病。小麦扬花期最感病(主要侵染花药)、扬花期为病菌抽穗期次之、乳熟期基本不染病。主要侵染时期再侵染对病害流行作用不大。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子囊孢子

5、萌发高峰期常年主要集中在4月下-5月上旬,这一时期的气候条件(即4月下旬-5月中旬)就成了当年小麦赤霉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2010年)4月下旬-5月中旬赤霉病发生与降雨日数的关系大发生中发生轻发生4月下-5月上11.4天10.7天6.0天≧0.1mm4月下-5月中16.6天14.6天10.3天≧0.1mm观测调查基层站:于小麦拔节后期(4/10左右)开始调查病菌子囊壳发生情况。稻作地区主要查稻桩;其次油菜花、草田,旱作地区主要调查玉米茬或残体;每5天1次,每田查50丛,至小麦抽穗结束,计算带菌率。带菌率与发病程度的关系。若4月上、中旬雨日6天以上,4月中旬

6、初玉米秆带菌率大于15%,为偏重发生程度菌量指标(参考)农户调查:观察小麦生育期。沿淮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每年都要于适期内(扬花初期)打保险药进行病害预防。抗病品种是基础,药剂预防是关键;防治技术皖麦43、扬麦19、12,镇麦8号;(扬麦15、适时药剂预防;田管:清沟沥水等;18,皖麦32感)次数:药剂:时间:首次施药后遇高温亩用:80%多菌灵WP扬花初期(10%)高湿天气;80克、或40%多菌灵悬浮剂45首次喷药预防;偏重以上发生年份;-50克(保护剂);或70%甲基若抽穗扬花期遇品种严重感病;硫菌灵WP100克;或30%戊福生育期不整齐;WP100克;或8

7、0%多菌灵WP40克高温天气,齐穗第一次药后7天再第二+15%三唑酮WP75克;36%期施药;多·酮悬浮剂140克。(报道:次施药预防。烯唑醇+咪鲜胺防效好)不同施药时期、次数防治赤霉病效果2010庐江施药时调查株病穗率严重度穗率防差异显病指防差异显期数(%)效(%)著性效(%)著性齐穗期2009.252.5674.83Bc77.22Cc扬花初2004.881.3486.73Ab88.06Bb盛花初2009.132.4771.17Bc78.06Cc期齐穗、72004.251.1388.44Ab90.00Bb天后各一扬花初、2001.880.4794.90Aa9

8、5.83Aa7天后盛花初、2004.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