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夫妻忠实义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法学论夫妻忠实义务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婚姻法2001年修改后新增了“夫妻忠实义务”,该规定对维护家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夫妻忠实义务是我国婚姻法的立法精神之一,是指夫妻间负有专一性行为的义务。但是,此规定具体有何意义,以及在现实中由于定义本身的模糊性所造成的局限,都是应当引起关注的问题。这是当代各国立法的普遍规定。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婚姻忠实义务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夫妻忠实义务问题是加强和完善我国婚姻立法制度的重要问题。这对于完善我国婚姻法中夫妻人身关系
2、的制度建设内容以及离婚制度中的相关内容非常有益。修改后的婚姻法第4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互相尊重;第32条又规定: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不忠行为,是准予离婚的法定情形;第45条规定,对重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第46条中还规定:配偶一方因重婚或与他人同居的不忠行为导致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等等。一系列的法条规定,说明夫妻互负忠实义务,是无条件的。这对于贯彻落实真正意义
3、上的男女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之间负有相互忠实的义务,但在实践中也不乏违背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存在,各种夫妻间的纠纷也频频上演。因为婚姻所涉及的不仅仅只是行为,还包括人的感情和感受等十分复杂得内心感受,所以这些纠纷的处理也是司法实践上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夫妻忠实义务修入法律以后,在实践的过程中渐渐显示出其一定的缺陷,和实践的难度。我国社会中夫妻忠实义务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定缺乏具体性、实践性;第二,缺乏强制力的保
4、障;第三,实施上有举证难,取证不当等问题;第四,夫妻忠实义务违背与否很难认定。夫妻忠实义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法律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将该项义务写入《婚姻法》便给予了强制力的保障,对夫妻之间的忠实有着有利的促进作用,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第一,是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价值,在经济上,夫妻忠实义务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应减少纠纷的产生,或者是更明确了解决纠纷时的适用问题,这样能减少整个社会的诉讼成本,在文化上,以法律保障和促进道德建设,给人们树立一个明确的底线,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第二,设
5、立夫妻忠实义务,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要求,因为社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忠实行为,就需要对此进行规范。第三,设立夫妻忠实义务,能够更好地保护受害方的利益,对于无过错一方应有所偏斜,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赔偿。第四,设立夫妻忠实义务,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稳定。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引言:婚姻法修订后,加入了夫妻忠实义务这一条文。现代社会中,因“包二奶”、“小三”而引起的离婚案件逐渐上升。人们对夫妻忠实义务的理解与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将对夫妻忠实义务的概念与把握展开论述,希望夫妻
6、忠实义务尽量完善与落实。一、夫妻忠实义务概述(一)、夫妻忠实义务的含义(二)、夫妻忠实义务的发展史(三)、夫妻忠实义务的现状二、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性质(一)、夫妻忠实义务是法律化的道德(二)、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行为类型及认定(三)、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效力三、夫妻忠实义务的功能意义(一)、明确了夫妻忠实的权利义务(二)、维护一夫一妻原则四、夫妻忠实义务的法律缺陷(一)、“不忠”的扩大化(二)、举证困难(三)、损害赔偿标准未明确五、夫妻忠实义务的完善(一)、夫妻相互忠实的婚姻观念教育(二)、规范违
7、背夫妻忠实义务的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搜集参考国内外各想过文献资料,调查研究选题背景意义,结合实际,分析我国现状,提出解决方案四、中外文参考文献目录(理工科专业应在10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15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1]袁才荣.夫妻忠实义务浅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58.[2]黄蕾,俞来德,等.论夫妻忠实义务[J].政治与法律,2007,(6):108.[3]黄小玲.“夫妻之间互相忠实义务”的法
8、律探讨[J].探求,2001,(5):5.[4]樊晶.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D].苏州大学,2007.[5]李友霞,聂婴智,等.夫妻忠实义务的法理解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20.[6]魏燕芳.夫妻忠实义务的法理学分析--调整与道德调整的互补[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1):2.[7]陈玉玲.论配偶权中夫妻同居义务与忠实义务[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10.[8]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