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板块七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第1讲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课时提升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讲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关于《马关条约》签订的记录1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八国联军侵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客观影响3列强侵华促进中国外交近代化4义和团运动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5义和团对清廷的警惕6综合7一、选择题1.(2018·辽宁抚顺一模)下面是甲午战后中日两国报刊上刊载的关于马关谈判议和的手绘场景图,这组图片反映出( )A.大中华思想下的历史误区B.主观情感影响历史记录C.主观想象不具备史料价值D.大众媒体刊载不足为据解析:B 首先必须明确中日谈判的基本史实是存在
2、的,两国大众传媒的报道并非主观想象,有一定的史学价值,C、D两项错误。两组图片的区别是,中国的报道突出李鸿章的中心位置,日本的报道突出伊藤博文的中心位置,两国媒体的主观情感影响了历史记录,B项正确。任何国家的传媒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感,并非大中华区独有,A项错误。2.(2018·湖南长沙摸底)“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A.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B.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C.促使近代化进程首次转移D
3、.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解析:C 材料中“中国近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表明由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制度,也就是近代化进程的首次转移,C项正确。3.(2018·云南昆明二模)1899年,美国向各国提出有关中国的“门户开放”照会,主要内容是: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这一政策( )A.客观上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B.保障了美国对华侵略取得优势地位C.必然得到列强比较广泛的赞同支持D.扩大了美国在华势力范围和租
4、借地解析:A 美国因为美西战争丧失了参与瓜分中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其本质是在承认各国瓜分中国的基础上,在经济上要求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对世界各国开放,有利于美国凭借经济优势加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也延缓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A项正确。19世纪末,美国对华侵略处于劣势,B项错误。列强对门户开放政策态度不一,俄国反对这一政策,C项错误。美国窥窃的是中国的市场,而非势力范围和租借地,D项错误。4.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
5、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解析:C 根据材料“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体现了清政府对近代外交缺乏正确的认识,体现不出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的全面回绝,A项错误;清政府遵守条约说明其对国际外交规则的认可,并不能说明其卖国立场,B项错误;由对条约的不遵守到最终恪守条约,体现出了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
6、。5.有学者认为:“义和团事件对外使中国在被奴役的附属国的道路上继续沉沦,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该学者的观点( )A.揭露了八国联军的侵略性B.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愚昧性C.强调了清朝政府的反动性D.忽略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性解析:D 材料中只评价“义和团事件”,没有涉及八国联军,A项错误;抹杀了愚昧性,与材料中“对内则举目皆是国破家亡的图景”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对义和团运动进行评价,没有涉及清朝政府的反动性,C项错误;材料中“把这样的灾难描绘成革命救国的悲壮乐章,简直匪夷所思”强调了义
7、和团运动的愚昧性忽略了爱国性,D项正确。6.据记载,在攻陷涿州前,义和团从没有对铁路、电线杆进行过专门破坏。到涿州后,为防止清军的进剿,义和团才动手破坏铁路。材料表明义和团( )A.对于外来文明没有排斥B.对清廷未完全放松警惕C.转移了斗争的主要矛头D.放弃了“扶清灭洋”初衷解析:B 结合题意可知攻陷涿州前后义和团“对铁路、电线杆”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清军的进剿”,由此可知义和团对清政府有所防范,并未完全放松警惕,B项正确。破坏铁路、电线杆客观上排斥了外来文明,A项错误,排除;防范不能等同于转移,C项说法不准确,排除;动手破坏铁路不能表
8、明是否放弃“扶清灭洋”的初衷,D项说法错误,排除。二、非选择题7.(2018·山东临沂一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