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40425
大小:95.1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30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一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D.齐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服饰是等级制度的体现,齐桓公喜好“正色”之外的紫色,齐国的百姓仿效齐桓公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体现等级制度的破坏,即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齐桓公的喜好及民众的效仿与国家统一无关,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并未走
2、向统一;C选项错误,材料中只体现了服饰突破等级限制,无法说明礼乐制度已经消失殆尽,该说法过于绝对;D选项错误,此时期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的含义有: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成“父母”。这一变化反映了A.儒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B.血缘关系日益受到重视C.家庭伦理特征渐趋突出D.宗法分封制度得以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尊祖敬宗、传宗接代”体现西周时期的“孝”侧重于宗族关系。到秦汉时期,“孝”的对象变为“父母”,重视的是家庭伦理关系,因此这一变化反映了家庭伦理特征渐
3、趋突出,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家庭伦理观念更加突出和明显,与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变化无关;宗族关系和家庭关系都体现了血缘关系,B选项无法体现该变化,错误;D选项错误,宗法分封制度在周代实行,秦汉时期并未建立宗法分封制度。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3.《晋书·卫瓘传》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从中获悉九品中正制的创立A.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D.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曹魏时期
4、战乱多,大量人才因为战争流离失所,不知所踪,在这种情况下推行九品中正制,这说明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同时依据材料可知,该制度“犹有乡论余风”,是传统的体现,因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兼顾了新环境与旧传统,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乡邑清议,不拘爵位”可知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并非旨在保护士族贵族特权;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不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消除了察举制度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后期被世家
5、大族所控制,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并未消除察举制的弊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4.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到唐朝建立,唐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于贞观十六年编成《五经正义》。此书A.确立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B.顺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C.适应“三教合一”的需要D.提升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中考查经义的明经等科目是重要的考查内容,唐太宗下令编成《五经正义》,有利于消除儒学内部的纷争,顺应了科举考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儒学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之后,并非是唐朝;C选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消除儒家内部的分歧,编成《五经正义》,有利于提升儒学的地位,与儒、佛、道“三教合一”无关;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的整理对知识分子阶层有重要影响,并非社会整体,该说法过于绝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从不同时代的学者对晚明李贽的不同评价来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
7、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学者所处时代、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呈现多元化。黄宗羲、方以智都生活在封建专制时代,侯外庐、岛田虔次生活在近现代,故本题选择C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对李贽的评价不同,并没有涉及到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与历史解释的目的无关,排除B项;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无法揭示历史本质,排除D项。6.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