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16099
大小:6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9
《先秦美术201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先秦美术教案§从青铜艺术看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还是受到其他文明影响而派生出来的产物?§“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一、名词解释礼崩乐坏释义:指奴隶社会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出处: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礼崩乐坏是对东周时期典章制度逐渐被废弃的一种形象描述。在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这些都反映了奴隶社会正走
2、向解体。礼崩乐坏是对于奴隶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百家争鸣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是由当时的大环境催生出来的。当时,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客观
3、上为多种思想、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从深层次上说,这也是由当时统治集团不同的政治需求、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战国时“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这是值得回味的。但从历史来分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或集团,是不需要“百家争鸣”的,换句话说,有“百家争鸣”,就不会有统一,这是历代统治者重视意识形态根本原因所在(当然是特指政治方面的、科学、技术当另论),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清朝么期的文字狱等,从一个层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二、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儒家的审美理想:画的认识和教育作用。§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
4、,兴废之戒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世之博学者谓周公便履天子.§玉器和青铜器——社会等级的具体标志§道家的审美理想:归朴返真,艺进乎道,解衣盘礴。§崇尚认识和发挥人的自然天性,重视主观意兴的发挥,赞美自由的创作思想和自然的创作方法。三、考察青铜器的四个方面:§1、青铜工艺§2、器物造型§3、纹饰图案§4、铭刻文字四、青铜器的消长过程:§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更新期§衰落期三、青铜器的材料:铜锡合金,锡占5%到20%以增加硬度。§周礼·考工记中有六种不同的配方比例,使器物具有不同的性能。§晚商周初鼎盛期的青铜器合金纯度高,战国后期衰落期出现粗制滥造的
5、情况。四、青铜器的制作过程:1、陶范翻铸,分内范和外范,锅也是用陶做的,现已发现的熔锅可装12.7公斤的铜液。2、蜡模法。先用石蜡雕刻出器物模型,再用陶泥涂在外面,干后自然成范,再加热溶解蜡模,然后再注入铜液,精确度比合范高。战国铁器的出现,使得雕刻文字成为可能,并出现了错金银的技术,而青铜艺术则进入了尾声。五、青铜器的应用:祭祀、享受和征战,分为:§炊器:鼎
6、鬲li
7、甑
8、甗yan§食器:簋guǐ
9、簠fu
10、盨xǔ
11、敦duì
12、豆§酒器:爵
13、斝
14、觚
15、觯
16、觥
17、尊
18、卣
19、壶
20、罍
21、瓿§水器:盘
22、盉
23、匜
24、鉴§乐器:铙
25、钟
26、镈
27、鼓§玉器:璧
28、琮
29、圭
30、璋
31、钺鼎是青铜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
32、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
33、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