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813040
大小:15.0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9
《从《葬花词》看林黛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葬花词》看林黛玉常怀石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群芳之首,她出身于江南一个名宦之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母亲贾敏知书达理,教女有方,启蒙老师是贾雨村也是进士及地黛玉因母早故,六七岁时就进京寄居在外袓母的贾府,同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等一大群少年诗人为伴,日以作诗赋词为乐,良好的文化熏陶良好的教育,良好的读书习惯,不幸的离丧遭遇,无望的婚姻、使这个心性敏感、聪明孤傲的女孩,从小就形成了诗人的气质,造就了她哲人的睿智境界,陶冶出她名士的高洁品性,林黛玉的这些特点,在她爱情绝唱的抒情长诗——《葬花词》中,都有充分的展现。“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多愁善感的
2、诗人眼中,花谢花飞的自然现象却成了日不忍睹的悲惨情景,“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诗人为了排遣怜花惜花的满怀愁绪,她肩起花锄,拿着花带,拎着花囊,去扫集飘谢的桃花落英,并把它们送到与宝与共筑的花冢(坟墓)去掩埋。“仁民爱物”是诗意的景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又是爱物的性情促使诗人做出葬花的创举,这就是悲壮凄婉、催人泪下的“林黛玉葬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诗人由花备受风雨摧残想到自己无助的爱情,想到大观园女儿的遭遇和险恶处境,想到封建礼教对青年婚姻爱情的束缚压制,对人性的扼杀。“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诗人在愤怒控诉的同时,又歌颂了为爱情而泪洒
3、斑竹的娥皇女英和啼血而亡的望帝。但人生毕竟是短暂的,于是诗人直面现实,既婉惜,又坦然吟唱道:“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生命,青春,爱情,一旦失去,就再也寻找不回来,黛玉的葬花,是悲壮的,也是无奈的,《葬花词》就是在这悲壮与无奈的矛盾中,从心底,从眼中,从血管里自然迸放出来,诗人不仅是为桃花举行葬礼、吟唱挽歌,也是为自己的爱情、为大观园、为满天下所有红颜薄命的女儿举行葬礼,吟唱的挽歌!非有诗人情怀,便不会有此创举,更吟不出如此悱恻哀怨的诗!真是诗达极致,情达极致,难怪宝玉无意中听到此诗,便立刻恸倒在了山坡。《葬花词》中虽无哲理思辩,却充满着情感与哲理的交融,诗从哲理层
4、面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进行全方位的探索和审视,营造出一种灵魂归宿的家园.“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燕子的。意象代表着权势,代表着礼教,代表冷酷无情,在哲人看来,草森林尚可周而复始,你燕子虽一时可以摧残弱小,但未必能够永远得势,当大厦倾覆之日,你们也难逃灭顶命运,“桃李明年再能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处处都充满着“乐极生悲”、“物换人非”、“生命飘忽”、“事世难料”“到头一梦”“万境归空”的哲理,林黛玉不信佛,但《葬花词》的预言都被她的爱情归宿证实了,因此后人称此诗
5、为“诗谶”。《葬花词》中道家“顺其自然”思想的流露也很明显,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墨人先生说过:“作诗不打好中国哲这基础,不精通佛道思想,休想入道入境”林黛玉用理智、用心灵审视自然,审视社会,审视人生的态度,本身誻一种很高的哲学境界。《葬花词》还充分展现了作者灵魂深处蕴藏着的中国历代文化名士所特有的不随流俗,洁身自好,素性放达、孤标傲世、洒脱飘逸、追求婚姻自主、忠贞不渝等优秀品质。“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如此誓言,般的诗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对肮脏现实的买来和她决心逃离现实又无计可施的矛盾心
6、里。既然逃离不了,那么还不如就此固守在大观园这块净土上,将自己的爱情也埋葬在这里。“是真名士自风流”至此林黛玉的名士风采、名士品性便跃然纸上。林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花神诞辰日)二月十二,她吟《葬花词》是在芒种节(花神退位之日)。当大观园诸艳毕集祭饯神之时,她却独自去葬花,预示着大观园女儿们的悲剧将从此拉开序幕。宝玉听到《葬花词》之后,他和黛玉以前的“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也便冰释雪消。两人的爱情关系从此明朗化了,他们的生死之恋,也便永远成了人间佳话,林黛玉的名子也成了忠于爱情的女孩的代名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