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

ID:44773048

大小:1.94 MB

页数:29页

时间:2019-10-28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_第1页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_第2页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_第3页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_第4页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痢疾杆菌地分离与鉴定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痢疾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银怀第一节概述Ø志贺菌属(Shigellae)细菌又称痢疾杆菌,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细菌性痢疾。Ø1899年由日本人志贺首先发现。Ø全球每年感染人次约为1.65亿,死亡110万,发病率、死亡率居感染性腹泻之首位。Ø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如阿根廷990.6/10万、印度972.3/10万;发达国家相对较低,如美国6~12/10万、德国2.7/10万、法国0.3/10万;我国上世纪50~80年代发病率在46.37~1018.93/10万之间。Ø近20年痢疾发病率在法定传染病中由第一位降至第三位

2、,但在卫生状况不良的地区,发病率仍居高不下。Ø人群对细菌性痢疾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受到感染,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Ø据估计,在临床就诊的腹泻病人中的5%~15%是志贺菌引起的,而因腹泻死亡病例中有75%是志贺菌感染造成的。文档实用Ø发展中国家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发达国家以宋内志贺菌为主。美国宋内志贺菌>75%,但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仍以福氏志贺菌常见。Ø鲍氏志贺菌最先在印度发现,除印度次大陆地区较为常见外,其它地区较为少见。Ø细菌性痢疾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夏秋季,通常在7~9月份。细菌性痢疾防治仍需探索、研究内容:Ø细菌性痢疾

3、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病强度、分布特征、病原学特点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Ø缺乏快速、简便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细菌性痢疾漏诊和误诊现象普遍;Ø志贺菌耐药性谱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痢疾抗菌治疗难度加大;Ø洗手、母乳喂养、安全饮水、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的落实需要强化;Ø目前所用痢疾菌苗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评价。第一节病原学一、抗原分类志贺菌属细菌有菌体(O)抗原,某些新分离菌株有表面(K)抗原。(一)菌体(O)抗原1.型特异性抗原:多糖,光滑型菌株主要抗原;分A、B、C、D4个群及35个抗原型。文档实用2.群特异性抗原:光滑型菌株

4、次要抗原,主要存在于B群,籍此将菌型分为多种亚型。(二)表面(K)抗原Ø常在新分离的A、C、D群各血清型及B群的2a型、6型细菌中出现。ØK抗原存在时,可阻止菌体抗原与相应免疫血清发生凝集;需经100℃30分钟加热破坏后露出菌体抗原,与相应的免疫血清发生凝集。二、血清分群文档实用(一)A群(志贺痢疾杆菌):有12个血清型;具有K抗原菌株可阻碍O抗原的凝集;在我国常见的为2型(又称司密斯杆菌),1型较少见,其余各型更为罕见。(二)B群(福氏痢疾杆菌)Ø具有型、群抗原;型抗原存在于同型菌株中;群抗原有多种,存在于B群各菌型中。Ø近年1C(I

5、:7)、2b(Ⅱ:3,4;7)、3c(Ⅲ:6)、4c(Ⅳ:7,8)及4型(Ⅳ:-)等新型菌株出现。Ø目前有6个血清型,(14个亚型及2个变种)。(三)C群(鲍氏痢疾杆菌):18个血清型。(四)D群(宋内痢疾杆菌):仅一个血清型(Ⅰ、Ⅱ相);Ⅰ相(光滑型菌落)多从急性期感染病人标本中分离;Ⅱ相亦称R型(粗糙型菌落)常从慢性患者或带菌者检出。三、属间抗原关系志贺菌属与埃希菌属的O抗原关系非常密切,有近半数的菌型与大肠埃希氏菌的某些O抗原完全相同;相同抗原菌属间存在血清交叉凝集反应。表1志贺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的O抗原关系O抗原完全相同O抗原部分

6、相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大肠埃希菌A2112acA11,120C12,(50)A3124A2149C287ab,96A43588-51A3164C385A558A488,159C4149文档实用A12152A6130C676B2b147abA7121C9102B3a5444-80A838,23C10105acB4b135A9144C127B5129A1129C1328ac,98C1149A123C1583C453B群1,2,13,16,1719,6269,73,3438-51C1647C579C17124C748

7、38-69C1829,可能C8143    C11105ab    C1432    Cl5112ab    注:D群宋内菌与类志贺邻单胞菌O17抗原相同。四、菌群分布与变迁Ø菌群分布与变迁因国家、地区、年份不同而异。Ø文档实用40年代前A群是优势流行菌,60年代初几乎销声匿迹,但1969-1970年突然在中美地区暴发,1972-1978年又在南亚的孟加拉国连年发生流行,继之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等地区和国家受到侵袭。ØD群从60年代起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跃居首位。Ø国内过去流行菌型为2a为主;近年来4、4c、

8、5b、1a等菌型呈上升趋势;城市D群为上升态势。Ø我国个别地区发现A1型和C18型局部暴发流行。五、溶原性Ø噬菌体对相应的细菌具有特异性裂解作用,温和噬菌体DNA侵入宿主细胞后,整合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