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

ID:44762456

大小:929.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28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之科举制“(在中国)贵族从来不是世袭的。……当一个省的总督或省长死去,他的孩子同其他人一样要为自己的前程奔波;……不管他们所继承的父亲的名字多么显赫,对他们也无济于事。”。——18世纪来华的一名西方传教士在给红衣主教的信中一、古代中国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大体分为世袭制和察举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一)陏唐时期科举选官制度逐步成型。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开元、天宝中,一岁贡举,凡有数千。”“时海内和平,士有不由文学而进,谈者所耻。”牛李党争(一)陏唐时期科举

2、选官制度逐步成型。“行卷”即允许人们向主考官推荐优秀人,应进士科的考生可以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择优编成长卷,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以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及第机会。“主司取与,皆以一场之善,登其科目,不尽其才。陟先责旧文,仍令举人自通所工诗笔,先试一日,知其所长,然后依常式考核,片善无遗,美声盈路。”——韦陟白居易“道得个语,居即易矣!”“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巧入时无?(二)宋代科举制度日渐成熟。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举科目的定型上。二是变唐代科举两级考试为三级考试。

3、三是创设了一系列保障公平的机制。(三)明清两朝科举制度由盛而衰。二、科举制的发展变迁表现明代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初即大兴学校,洪武三年(1370年)诏开科举,明确“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明代科举制度最大的发展是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一)科举与中国人的政治观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只反皇帝不反制度、只反官僚不反特权,这就是中国人对待政治的基本态度。科举成功者虽然只是少数,却可以使全体读书人抱有侥幸心理,希望自己成为幸运儿中的一个。科举不限制年龄,就使无数人至老都没有放弃这种希望。(二)科举制与中国人的特

4、权意识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科举创造了一种平等竞争的游戏规则,但并没有消除中国社会的特权制度。中国的特权阶层是官僚。从个体来看,他们是流动的和可以被替代的,但是从总体上看,他们是个稳定的存在。(三)科举制与中国人的教育观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1889年春天的北京《邸报》报道,福州的考场中有几位考生超过80岁,两位超过90岁,有的人中秀才已经60年!安徽省90岁以上考生有18位,80岁以上考生有35位。报道还说河南的13位80岁以上考生和1位90岁考生。——“通过为期九天的严格考试,文章精炼,并没有表现出暮年的痕迹”。——“还有哪一个国家会有这种奇观呢?”——摘自《中国人

5、的性格》(三)科举制与中国人的教育观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窗前读。”——《劝学篇》(四)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宗族观念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人有着很重的宗族观念,表现在科举上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科举带来的荣耀也不是一个人的是,而是家族的共同荣耀。认识到科举的这一特征,一个人做官之后,就不能对家族中其他成员的福利完全漠视。如果他不照顾回报亲人族人,是违背中国社会伦理的。(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

6、观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五)科举制与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三、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离思(其四)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王安石(一)驳“科举无法选拔真才。”四、有关科举制的评价科举制的选才功能。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科举制否认特权制度,是其最大特点。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二)驳“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四、有关科举制的评

7、价对明代以后科技落后于西方也不能简单归因于科举。中国科技在明代以后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侧重宏观而相对忽视微观,擅长辩证而相对拙于实证。。(三)驳“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四、有关科举制的评价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复杂,无论采取何种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现舞弊情况,相对而言,科举考试是最为刚性的选材制度。(四)驳“科举造成官本位体制。”四、有关科举制的评价官本位、学而优则仕的体制并非科举造成,科举只是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入仕竞争规范化而已。科举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