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涝坝2号凝析气藏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9卷第6期(201016)19doi:1013969/j1issn11006268961201010610093大涝坝2号凝析气藏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1121杨翠萍黄全华赵习森彭松1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2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雅克拉采气厂摘要:气井合理生产压差与合理产量是10%~15%作为合理生产压差。由于大涝坝2号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两者相互关系的确造凝析气藏属中孔中低渗储层,因此取2009年6定,历来是气藏开发人员极为关心的问题,月地层压力43199MPa的10%~15%作为合理生是合理开发气
2、藏的重要参数。根据大涝坝2产压差,即4139~6159MPa。该方法多用在资料号凝析气藏开发特点,以经验法、采气指示比较缺乏的气井开采早期。曲线、生产系统分析、防止井底出砂及地层2合理生产压差的确定不发生明显反凝析的压力界限等方法,综合2确定出大涝坝2号凝析气藏合理生产压差,(1)采气指示曲线法。在二项式产能方程Δp2为气田合理开发提供了依据。=Aqg+Bqg中可以看出,气体从地层边界流向井关键词:凝析气藏;生产压差;采气指的过程中,压力平方差由两部分组成:右边第一项示曲线;生产系统分析;出砂表示消耗于黏滞性引起的压力
3、损失,第二项是由于惯性引起的压力损失,两项之和构成了气体流入井[6]生产压差是油气产能的重要保证,是合理开发的总压降。因此,根据采气指示曲线,直线段最气藏的重要参数,合理的生产压差应既能满足较高后一点所对应的压差为气井合理生产压差,这一点的产能,又能维持较长时间稳产期。过低的生产压所对应的产量作为气井合理产量。但对于气井,经差不利于充分发挥油气藏的产能优势,且不能充分常会遇到直线段不很明显的情况,为此,可以结合—携带出气井井底积液或携砂;生产压差过高虽然可做p2-p2Rwf~qgsc关系曲线,类似地,过原点做曲线获得较
4、高的产能,却无法保证油气井稳产,并可能的切线,曲线明显偏离切线的点所对应的产量即为导致油气井出水、出砂。目前确定合理生产压差主气井合理产量,所对应的压差即为合理生产压差。要以经验法、IPR曲线法、生产系统分析为主,刘此方法确定出的大涝坝2号凝析气藏合理生产[1][2][3][4]一江、高洁、高博禹和何志雄等人在这方压差范围为1124~4104MPa。面都做了大量研究。以上方法多适用于常规气藏,(2)生产系统分析法。取井底为解节点,计算对于易出砂气藏和凝析气藏还需考虑井底出砂及不[7]出流入与流出曲线,二者的交点即为协调
5、生产点。发生明显反凝析时的压力界限,各种方法综合确定由此可获得合理压差,确定出的大涝坝2号构造凝[5]出的生产压差更具合理性。析气藏的合理生产压差范围为1164~317MPa。1气田概况3防止井底出砂的压力界限大涝坝凝析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坳陷区库防止井底出砂的合理生产压差可采用“C”公车坳陷和沙雅隆起雅克拉断凸的交界处,受亚南断式法计算。将井壁岩石所受最大张应力定义为切向裂的控制。大涝坝2号构造为断背斜构造,中孔-应力σt,则计算公式如下中低渗储层。该气田自1997年起经过十几年的开2μ采,地层能量降低,反凝析加剧
6、,地层污染加重,σt=-6+2(pr-pwf)(1)(1-μ)(10ρgh-pr)边水侵入,所有单井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截根据岩石破裂理论,当岩石的抗张强度C小至2009年5月底,大涝坝气田共有油气生产井11于最大切向应力时,井壁岩石不稳定,将会引起岩口,开井10口,5月井口平均日产油243t,日产石结构破坏而出砂。因此,垂直井井壁岩石是否坚43气33×10m,综合含水率为9141%,综合气油固的判别式为C≥σt,即3比1369m/t。2μC≥-6+2(pr-pwf)(2)根据国内外生产经验,通常取原始地层压力的(
7、1-μ)(10ρgh-pr)基金论文: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PLN0126)20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9卷第6期(201016)因此,防止井底出砂的合理生产压差Δp的表凝析,此时地层中凝析油损失量将达最大。因此,达式为大涝坝2号构造凝析气藏合理生产压差不应超过6μMPa,否则将会造成大量凝析油损失。Δp=(pr-pwf)≤015C--6(1-μ)(10ρgh-pr)表1大涝坝2号凝析气藏发生明显反凝析的压力和压差(3)发生明显反凝析发生明显反凝析最大反凝析井号式中σt为井壁岩石最大切向
8、应力(MPa);C时的压力/MPa时的压差/MPa液量/%DLK1X36517337133为地层岩石的抗张强度(MPa);μ为岩石的泊松DLK2371513173311723DLK331161233142比;ρ为上覆岩石的平均密度(kg/m);g为重力2DLK9311218534164加速度(m/s);h为产层深度(m);pr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