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申脉治疗下腰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针刺一疗程后,观察2组疼痛程度模拟量尺积分(vAs)和Oswe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文献q。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无系统性疾病;③心理或社会因素不使疼痛扩大或延长;④无意识障碍,检查配合;⑤知情同意,志愿受试。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严重
2、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结核、腰椎骨折脱位、强直性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③不能配合测试和治疗者。1.5估计样本含量方法参考文献报道及以往的研究结果确定8=0.15,a=0.3,仪二0.05取双侧,B=0.10,每组的样本量确定为42例,根据以往经验约有5%的脱落率,2组共录入90例。2治疗方法2.1观察组取穴双侧后溪、申脉,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后溪穴以针尖向合谷方向刺1.5寸,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平补平泻;申脉穴以针尖沿外睬下缘凹陷处呈45度角刺1寸,以提插手法为主,用泻法。两穴均使针感向肘部、膝部放射传导,同时令患者意念集中于腰部,想象疼痛较前减轻,并配合作腰
3、部屈伸、旋转、侧弯活动,幅度由小到大,行针5分钟,让患者带针高抬腿缓慢行走5min,重复行针2次〜3次,最后嘱患者做几次深蹲。1.2对照组取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穴,按常规针刺后,施以捻转手法为主,辅以提插手法,泻实补虚,得气后留针5分钟,重复行针2次一3次。2组均由同一位医师使用环球牌0.30min*40mni一次性毫针执行治疗,周一至周六每日1次,疗程为10天。3疗效观察2.1观察方法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腰椎x片及腰椎CT检查,疗效评定均由同一治疗师独立完成,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评价1次。1.1.1疼痛评分:采用VAS疼痛程度模拟量尺,VAS从0(无疼痛)到10(最大程度的疼痛
4、),由患者在其中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指数0〜3为轻度疼痛,4〜7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指数越大,疼痛程度越重。3.1.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DI):共包括10个部分,第一部分与疼痛有关,其余部分与各种日常生活活动行为有关,每一部分有6个程度递进的提问,积分指数为0〜5,合计最大积分指数为50,积分指数越高,表示日常席土会生活活动功能受限越大。3.2统计学方法用SPSS12.0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用均数土标准差(土s)表示,组间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校正的t检验,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P0.05),提示
5、两组疼痛积分相近,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VAS疼痛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2636,P0.05),具有可比性;1个疗程后,2组0DI积分明显降低,观察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3118,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016,P<0.05),提示2组疗效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0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888,P<0.01),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讨论下腰痛的治疗对治疗者来说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且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影像学与病理研究的结果跟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太少,这就要求寻求针
6、对目前不能解释临床症状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①药物治疗,包括非窗体类药物、氨基乙酰酚、肌松剂、止痛剂(甚至麻醉剂)等;②短期的卧床休息;③物理治疗如:功能锻炼、牵引、电疗等;④整脊疗法;⑤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服及外敷。因药物的不良作用已逐步被人们所认识,物理治疗未能显示其独特优势,加之传统疗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确切的疗效,故成为患者的首选。针灸疗法因价廉、效显、安全等特点,尤其在治疗痛症方面显示其独到之处,已走出国门,为大部分国家患者所接受。针灸治疗腰痛在很多古籍里均有记载,如《素问•刺腰痛》:“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那中……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
7、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疳”,《丹溪心法》:“腰痛,血滞于下,委中刺出血……”。下腰痛患者在针灸门诊及住院部占着很大的比例,规范对该病的针灸治疗,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经脉循行上看,主要归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带脉和肾经(贯脊属肾),故腰脊部经脉、络脉、经筋的不通和失荣是腰痛的主要病机,疼痛在腰脊正中部为督脉病症,疼痛部位在腰脊两侧为太阳经病症,通过针刺这两条经脉的相关脸穴而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