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摘要在一互助县塘川镇大庄村的盐碱弃耕地进行耐盐碱树种的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的立地条件下,盐土、盐渍土应分别栽植桂柳、沙枣作为先锋树种,种植密度为1mXlm,其中盐渍土造林首先要采取修筑台出将地下水降低到临界深度。关键词盐碱地;造林技术;树种筛选中图分类号S7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16-0140-01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具有两大高原的自然特点。试验地设置在互助县塘川镇大庄村,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位高(一般为
2、0.5-2.5m),地下径流滞缓不畅。年均温5.4°C,极端最高温29°C,极端最低温-32.1°C,年平均无霜期120d左右,年平均口照时数2551.7h,年平均降水量504.4mm,且集中在7—9月,蒸发量1275.6mm,多东南风和西北风;pH值为7.8左右;土壤为河滩冲积土。严酷的生态坏境使人庄村115hn)2耕地有不同程度的盐害,在盐碱地中营造人工林非常困难,树种的匮乏更使盐碱地造林困难。1.2试验方法1.2.1盐土树种筛选试验。试验地土壤为粉砂质黏壤土,含盐量、碱化度、pll值分别为1%以上、15%
3、、&4左右,指示植物为碱蓬、翅碱蓬群落,面积13.33hm2。筛选了軽柳、沙棘、沙枣、枸杞、紫穗槐5个耐盐树种。试验设5个处理,即分别为覆盖地膜、客土、稻売、稻草,以不覆盖作对照[1]。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造林密度1mXlm,造林方式为穴状植苗造林,角鳞坑(60cmX60cm)整地[2-3]o1.2.2盐渍土营造林试验。盐渍土造林试验区域,土壤含盐量0.8%左右,碱化度35%〜60%,pH值10.0-10.3,总碱度40%〜60%,植被有碱蓬、獐茅及少量臼刺。土质为碱斑光板地,土壤严重板结。试验在实施深翻地
4、及修筑台田措施后,设压沙、压烂稻草、铺山皮土3个处理,以不压盖作对照。试验树种有沙枣、青杨、刺槐、绒毛白腊、侧柏、旱柳、沙棘,试验面积13.33hm2[1]01.2.3中度盐碱土混交林试验设置。总寨河滩地土壤质地为粉砂黏壤,屮度盐碱止,含盐量、pH值、地下水位分别为0.5%〜0.6%、9、0.5〜1.0mo指示植被为白茅、罗布麻、猪毛蒿。试验设青杨、绒毛白腊、旱柳与紫穗槐混交3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造林密度lmX2m,试验面积1hm2[1]o2结果与分析2.1盐土树种筛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桂柳成活率高
5、达97.5%,沙棘、沙枣、枸杞、紫穗槐成活率都在40%以下,其中枸杞成活率最低只有17%,造林失败。軽柳根系发达,扎根性很强,虽然被称为“吃盐吐盐”植物,但在该试验中不仅未加重土壤盐渍化,反而改善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能[1]。从表1可以看出,3年时间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263%提高到0.470%,土壤含盐量由1.0035%下降到0.4893%,土壤养分明显提高,土体由无结构的粉砂黏土改善为冇团粒状结构的粉砂壤l:o2.2盐渍土营造林试验盐渍土经秋翻压盖处理后,使树木根际环境得以改善,土壤pH值由10.0-10
6、.3下降到9左右,总碱度由40%〜60%下降到30%左右,树高与地径生长分别比不压盖处理提高20%〜30%,其中压沙处理、铀山皮土处理的总碱度分别比不压盖处理下降57.26%.49.63%[l]o在供试的7个树种中,沙枣在2011年经洪涝浸泡2个月后,其成活率与保存率仍然都达到80%以上,表现出很强的防碱耐涝抗性,可作为盐渍土的先锋树种[4-6]o2.3中度盐碱土混交林试验从表2可以看出,在树高生长方面,青杨、绒毛白腊、旱柳与紫穗槐混交林分别比其纯林提高3.2%、1.1%、10.9%;胸径生长方面,青杨与紫穗槐
7、混交林比其纯林提高12.3%,绒毛白腊提高9.4%,旱柳提高25.5%o土壤养分变化:绒毛白腊纯林土壤有机质为1.153%,混交2年后为1.243%,提高7.8%;纯林全氮为0.071%,混交林地为0.089%,提高25.4%,速效氮提高25.4%。3结论(1)盐土和盐渍土造林关键在于筛选先锋树种。试验结果表明,盐土应栽植軽柳,盐渍土应种植沙枣,并加大种植密度(1mXlm),促使林地尽早郁闭,经洗盐淋碱改善立地条件3〜5年后再试验第2代更新树种⑴。(1)盐渍土造林首先要采取修筑台出将地下水降低到临界深度。(2)
8、经2011年洪涝灾害证明,最抗涝抗碱的树种是軽柳、沙枣;最怕涝的树种是刺槐与沙棘。4参考文献[1]孟康敏,赵兵,龙宝山,等•滨海盐碱地造林技术研究[J]•盐碱地利用,1995(2):33-35.[2]高广磊,丁国栋,韦利伟,等•滨海盐碱地改土造林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7):3662-3665.[3]孟康敏,杨秀清,潘文利,等•辽宁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及造林技术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