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

ID:44631858

大小:3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4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_第1页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_第2页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_第3页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_第4页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铸件气孔的产生及其防止措施气孔是铸造生产中常见的铸件缺陷之一。在铸件的废品中,据统计,由于气孔导致的铸件废品占废品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气孔是气体聚集在铸件表面、皮下和内部而形成的空洞。气孔的孔壁光滑,无一定的形状、尺寸和位置。气孔有各种类型,其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按气体来源,一般将气孔分为三类:侵入性气孔、析出性气孔和反应性气孔。一、侵入性气孔由于浇注过程中液态金属对铸型激烈的热作用,使型砂和芯砂中的发气物(水分、粘接剂等)气化、分解和燃烧,生成大量气体,加上型腔中原有的气体,这些气体部分侵入液态金属内部而不能逸出所产生的孔洞,称为侵入性气孔。

2、1.侵入性气孔的形成条件由于浇注吋铸型在液态金属的高温作用下产生大量气体,从而使液态金属和铸型界面上的气体压力骤然增加,气体可能侵入液态金属,也有可能从型砂或冒口、出气孔中排出型外,只有在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型(芯)砂屮的气体才会侵入液态金属即P气>p液+p阻+P腔式中P气:液态金属和砂型界面的气体压力;P液:液态金属的静压力(p液二Pgh)卩阻:气体侵入液态金属时,由于液态金属表而张力而引起的阻力P腔:型腔中液态金属液面上的气体压力1.防止侵入性气孔的主要方法和工艺措施(1)降低砂型(芯)界面的气休压力是最有效的手段。如选用透气性好,发气量低的造

3、型材料;控制型砂的水分及其它发气附加物;应用发气量低、发气速度慢、发气温度高的粘结剂;砂型(芯)排气要畅通,增加出气孔,提高铸型的排气能力;浇注后及时引火。引火后可听到气体的爆燃声和砂箱周围燃烧的火焰,砂箱移开后,可看到下部潮湿的痕迹。说明有人量的气休产生如H2、02、CO、H2S等气体。(2)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延迟凝固时间,使侵入的气体有充分的时间从液态金属中上浮和逸出。(3)加快浇注速度,增加上砂型高度,使有效压力头增加,提高液态金属的静压力。(4)浇注系统在设置吋,应注意液态金属流的平稳,浇注千万不能中断,防止气体卷入金属液中。(5)出钢后,

4、让钢液静置5—10分钟,使钢液中的气体逸岀。二析出性气孔溶解在液态金属中的气体,在冷却凝固过程中,由于溶解度降低而析岀形成的气孔,称为析岀性气孔。(1)特征析出性气孔数量多、尺寸小,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针状。在铸件断而呈大而积均匀分布,主要是氢气孔和氮气孔,这是铸钢件中常见的缺陷,铸铁件中相对较少。(2)析出性气孔形成机理金属具有吸附和溶解气体的能力(如氢、氮、氧等)。尤其在液态时,能够溶解大量气体。其形成过程分吸附和扩散两个阶段。(a)吸附阶段气体分子与金属原子由于靠分子间引力吸附到金属表面,称为物理吸附。物理吸附不牢固,也不能进入金属内部,吸附

5、量不大且只能在低温下进行。而某些气体分子(如氢气、氧气)碰撞到金属表面后被离解为原子,由于化学键的作用被吸附在金属表面,称为化学吸附。化学吸附的气体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b)扩散阶段被化学吸附在金属液表面的气体原子能继续渗入到金属内部这个过程即为扩散。大量气体扩散到金属液内部并保留其屮,称为溶解。(C)气体的析出及气孔的形成溶解在金属液中的气体,在温度低和外界气氛压力降低吋,就会从金属中析出,部分挣脱吸附克服阻力逸出,部分rti于金属液表面凝固阻力大于浮力而形成气孔。(3)防止析出性气孔的方法。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a)减少合金的吸气量。清洁炉

6、料,烘干炉衬和浇注工具,缩短熔炼时间,避免液态金属和炉气的接触,减少熔炼吸气等。(b)合金液的除气处理。可用加入元素除气法或吹入惰性气体,以及真空除气法等。(c)阻止气体的析出。提高铸件冷却速度,提高外界气氛的压力等。三反应性气孔由于液态金属与铸型界面Z间、液态金属与渣之间或液态金属内部元素之间发生了某些化学反应产生气体而形成的孔洞,称为反应性气孔。1)反应性气孔特征这些气孔一般均匀成群分布,且往往产生于铸件皮下形成皮下气孔,又因其形状呈针头状,又称针孔。此类气孔在铸钢件屮出现较多。2)反应性气孔形成机理a)铸钢件的皮下气孔。铸钢件的皮下气孔形状为

7、垂直于铸件表面呈针状,分布于皮下1-3mm处,数量多而尺寸小,直径少173mm,表面光滑,呈银白色或蓝黑色,清砂后少数气孔露出,热处理去氧化皮后有更多气孔露出。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如下形象:薄壁铸钢件的底面比侧面和上面的针孔多(底面水分不易蒸发);厚壁铸钢件则上面针孔多;湿型铸造比干型多,湿型分型面处尤多;钢液脱氧不良针孔多。对于皮下气孔形成的机理有两种观点:一是氢气学说,二是一氧化碳学说。氢气学说认为,钢液于铸型水汽接触发生化学反应分解成氢,一部分逸出,一部分溶解在钢液中,使钢液中氢含量达到饱和。当铸件凝固吋,钢液含有的氢要从固相中析出而被赶到金属固

8、一-液界面上,形成氢偏析,使界面上氢浓度大大提高。如果钢液中含有较多FeO,则在铸件皮下FeO与氢反应生成H20。水成为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