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20731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4
《机械通气治疗肺性脑病20例疗效分析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机械通气治疗肺性脑病20例疗效分析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肺性脑病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体会。方法通过20例肺性脑病患者应用常规治疗方法无效者釆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好转并成功脱机16例,2例合并心衰、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1例上机3d后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1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因病情再度恶化而死亡。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肺性脑病、抢救生命的关键治疗措施。关键词:机械通气;肺性脑病肺性脑病是山于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它是慢性肺心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我院自2008年1月〜2013年6月共救治慢性肺
2、心病并发肺性脑病患者2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例肺性脑病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55~76岁,平均64.2岁,插管时间距入院时间为30min~4h,其中6例入院时病情危重需紧急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另M例经积极抗感染、祛痰、扩张支气管、控制性氧疗、解痉、平喘等治疗无效后,而行机械通气治疗。上机前全部患者均有神志变化,其中嗜睡、烦躁不安10例,浅昏迷12例。无条件测血气分析者均有典型的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pH7.00-7.20,Sa02<85%o1.2人工气道的建立均首选气管插管,以鼻气管插管为妥,紧急
3、情况下,可先考虑经口气管插管,待病情缓解后,再酌情考虑经鼻气管插管。一般不考虑气管切开。本组患者中16例均选用经鼻气管插管。3例患者在紧急情况下选用经口气管插管,后改用经鼻气管插管,1例因插管时间较长,疗效欠佳,后改为气管切开术。1.3机械通气模式和参数设定及调整机械通气所用呼吸机为KD-600C多功能呼吸机[2]。考虑患者初期的气道阻力增加和动态肺顺应性降低。应选择定容型呼吸机并兼有SIMV和PSV功能的。以保证恒定的通气量。通气功能障碍的患者不需要特殊的呼吸模式和功能,1PPV即可。但该类患者易出现呼吸机依赖,在准备脱机的过程中常需耍间断脱机或借
4、助压力支持的功能,锻炼呼吸机。因此,为这类患者选择呼吸机时,可考虑选用有SIMV和PSV模式等功能的呼吸机。早期一般主张慢呼吸频率12〜16次/min,低潮气量8〜12ml/kgo吸:呼比1:1.5-2.0,切勿>1:2.0,Fi02不宜过高,一般均应90%;冇条件测血气分析者,以血气分析Pa02>60mmHg,PaC02<50mmHg为准。1・4呼吸机的撤离标准①神志恢复清醒;②生命体征稳定,如血压、脉搏、呼吸等;③在较低的呼吸机条件下(Fi0260mmHg;④排痰能力强;⑤肺部感染控制[3]。1.5其它常规治疗在机械通气的同时,积极给予抗感染、对
5、症、解痉、平喘、祛痰、扩张支气管、脱水、呼吸兴奋剂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营养支持等疗法。2结果木组病例机械通气时间2~12do机械通气示,16例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并成功脱机,2例因合并心衰、休克、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而死亡,1例因上机2d后因经济拮据而放弃治疗出院,1例气管切开术撤机后病情再度恶化而死亡。3讨论肺性脑病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呼吸衰竭的最后手段。但不能代替病因治疗,并不是所有的肺性脑病患者使用呼吸机后,都能抢救成功。本文有4例患者使用呼吸机后抢救失败即充分说明此点。应用呼吸机的最大顾虑是呼吸机依赖,脱机困难。这类患者应用
6、呼吸机时间愈长,产生依赖的可能性愈人。撤机时一般耍经过锻炼呼吸机,日间间歇停机,再过渡到完全撤机3个过程。脱机后应常规应用呼吸兴奋剂,刺激呼吸中枢,增强自主呼吸,使血气及Sa()2维持在止常水平。应用呼吸机的指征:用一般方法无法缓解的肺性脑病均是应用呼吸机的适应症。禁忌证:①并发气胸或纵隔气肿未经引流者;②并发肺大泡者;③合并出血性休克而血容量尚未补足者;④合并严重肺TB者。机械通气效果如何,与患者是否合作接受人工通气,与呼吸机工作是否同步,肺功能损害和气道阻塞程度等有关。对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者加强术后护理、湿化、排痰、翻身拍背、滴药等非常重要,尤其
7、是每次吸痰时间宜短,一般不超过15s。另外,呼吸机参数设置及调整也十分重要。须及时根据血气分析及临床表现,如心率、神志、血压、瞳孔、SP02、尿量及缺氧等情况调整。总Z,使用机械通气能有效的增加肺泡通气量,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降低呼吸肌做功,使之得到充分休息,增强氧合作用,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纠正严重的低氧血症,稳定内环境,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维持心血管功能稳定,是COPD患者并发肺性脑病时抢救生命的最关键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2]姜智,刘焕星,栾向东•两
8、次参数设定在机械通气量调节和死腔通气量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1.[3]宋志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