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609408
大小:942.7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0-24
《通用版高考地理复习环境保护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课堂跟踪训练含解析选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6讲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1.(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冲刺模拟)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滇池泥沙含量不断增多,透明度不断下降。目前,湖底有淤泥8000万m3~1亿m3,滇池外海水质降至劣五类。推断滇池湖底淤泥的来源,提出防治滇池淤泥增多的合理措施。答案:淤泥来源:水土流失冲进来的泥沙沉积;湖内的藻类等动植物死亡后的沉积;大气中的灰尘、颗粒物落入湖面以及降雨形成的沉积;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措施:流域内植树造林、退耕还
2、林,保持水土,减少入湖泥沙;严禁乱倒垃圾、滥砍滥伐和违法采矿取土;加强对湖岸地区的工程建设和工业生产的规划与监管;实施湖底疏浚清淤工程;退耕还湖,恢复湖泊生态环境;建设引水工程,促进水循环。2.(2018·高考全国卷Ⅲ)“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3、。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解析:主要从对鸟类觅食和栖息地范围的影响角度分析。针对捕鱼方式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进建议即可。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4、3.(2019·淮南模拟)“水华”又称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中富含营养物质导致藻类过量繁殖的现象。当水温较高、营养充足时,藻类的繁殖速度极快,一般常见于湖泊、水库及靠近陆地的浅海湾,河流“水华”现象较少发生。但近些年来汉江下游河段在3、4月份“水华”现象频繁发生。分析汉江下游河段春季多发“水华”的原因。答案:沿途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污水排入汉江,使得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春季汉江流域降水少,水位低,水量小,污染物浓度大;春季气温回升,光照充足,藻类繁殖速度加快;地处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水流速度缓慢,水体自净能力弱
5、;长江水的顶托作用,水体流动稀释作用减弱,藻类滞留时间长。4.(2019·汕头模拟)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解析:(1)由图可知人类的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时水位相对异常增高,发生洪涝的概率
6、增加;洞庭湖地区水体面积减小,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加重。(2)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应当恢复洞庭湖的原有水体面积;仔细读图,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可知湖沙沉积形成滩地,是湖泊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湖泊地区泥沙沉积;针对人类的围垸活动,应当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答案:(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2)入湖
7、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近年来,呼伦贝尔地区的粮食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产量逐年上升,已连续11年增产。下图是呼伦贝尔地区位置简图。下表为呼伦贝尔地区粮食产量(单位:万吨)表。指标2014年2013年粮食615.65600.6小麦117.52102.38玉米317.80305.17稻谷11.3914.81(1)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不断扩大粮食种植规模会对当地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2)为应对上述问
8、题,当地应采取哪些措施?解析:(1)可从对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土壤性质、气候、湖泊湿地数量、生物多样性等的影响来思考。(2)可从耕作方式、化肥和农药施用、水资源利用、植被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水资源短缺,水质下降;草原退化、土壤盐碱化(或土地荒漠化);湿地(湖泊)面积缩小;干旱程度加剧,风沙天气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板结、酸化等。(2)实施少耕、免(休)耕、限耕等措施,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退耕还草,保护植被;加强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