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

ID:44592940

大小:445.25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10-23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5讲 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凭借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2.表现: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1)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的破产及其与农业的分离。“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3.影响(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

2、商品市场。(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图示明史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

3、护清朝统治。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5.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教材补缺 官办洋务企业的民营化趋势(1)甲午战败宣告

4、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1.产生(1)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2)途径: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手工工场转变而来。(3)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

5、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2.初步发展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2)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热潮,涌现出张謇、荣宗敬等一批实业家(3)为了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表现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投资数额增加;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发展较快;由沿海向内地扩展意义(1)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2)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3)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革命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生存环境(1)列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和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压制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2

6、)清政府高额征税、敲诈勒索,又增加了企业的产品成本(3)民族工业不得不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或者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图示解史 近代主要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二、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②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2)表现①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③住宅:中国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住宅。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1)交通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

7、建淞沪铁路。④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建唐胥铁路。(2)通信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③19世纪80年代初,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3)大众传媒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选修4)1.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1)崭露头角:在英、日、德三国工程师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詹天佑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成功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2)修建京张铁路:中国人自己设计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