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

ID:44582453

大小:3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3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_第1页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_第2页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_第3页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_第4页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抓关键词句理解 课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主动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

2、题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真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提出问题,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

3、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

4、等。就此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同样如此来质疑提问。(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问题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索的境界,以浅化难点,平化坡度,

5、使之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5)找寻关键词句提问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阅读时要把文章的词语、句子、段落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会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对语句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文字中质疑,也就是找寻文章的关键词句提问。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

6、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的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那么,教师也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质疑提问了,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6)指导学生从文章矛盾处提问如果认真阅读课文,我们就会发现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

7、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是作者有意安排的,往往体现着作者巧妙的构思。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深入探究,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这种矛盾有时产生在作者客观的叙述过程中,(举一个初中三年级语文课的例子):如《孔乙己》最后一段的“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两者并用产生了弦外之音。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释疑,破译弦外之音。学生研读后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到底死

8、了没有?”由此展开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再进而过渡到对全文主题的探究,所以这个看似矛盾的叙述是指导学生探究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提问的落脚点。(7)从比较中质疑提问毛主席说:“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可以作为阅读理解的一种重要手段。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具体把握,大大提高学生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