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69357
大小:2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3
《生活美学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生活美学分析读到《风尚——魏晋名士的生活美学》,宗先生所提示的那种”寄兴趣于生活过程”的“晋人唯美生活的典型”,在眼前刹那间明亮起来。(-)从人物品藻、清谈析理,到服饰风尚、饮酒服药、雅趣爱好、文艺才情,书中主体部分的六章涵盖了魏晋名士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构成了一部鲜活实在的魏晋士人文化生活全图。因此,翻阅此书也便犹如被作者带入魏晋士人的生活圈,实实在在的感受那一代士人曾经的“兴趣”与“风尚”。譬如清谈,作为当日士人最为热衷的一种活动,可谓魏晋名士生活至为典型的一个血相。此前学者对之虽也有种种探讨,可总觉得讲玄思玄理的多,缺少一份生活层面的亲切。许是有鉴于此,本书作者在简要点岀清谈
2、的定义、起源、形式、历时分期等问题后,花了很人的精力,“以人物为线索”[1],从《世说新语》《三国志》《晋书》等典籍中挖掘丰富的史料,将正始、竹林、西晋、东晋四期(即一般所谓玄学四期)清谈之风的内容、特点及历史演进等理论关节,落实于二十余位著名清谈人物之谈玄生活的再现上,并辅以一份数逾百人的《魏晋清谈士人录》,不仅让读者对魏晋清谈有了一个详实具体的认识,更将“魏晋玄谈”这一中国史上最具士人“兴趣”的文化图像活现出來。书中所涉及的这类文化史”图像”的分析,多用《世说》等典籍中的鲜活事例來点染魏晋士人的文化形象,极让人感兴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目的还不仅仅在于此。他更希望能在前此
3、心态史、精神史、生活史的研究进路之外,循着一份“生活美学”的视角“对魏晋名士形象进行整体研究”[2],重现一代名士文化生活中所含藏的美学情韵。因此,全书虽然落笔于名士生活内容(如服饰饮食、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的勾陈,却始终不脱一个美学的眼光与兴味。如服药饮酒,口是魏晋名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两件事。此前讲晋人服药,多强调强身延寿、增加姿容抑或有助房中之术的目的,给了我们一份名士生活的“真”。而此书则辟专节“药与魏晋名士形象”,考论名上服药行为所裹挟的神仙信仰、山水体验以及贵族心态等,构筑了魏晋士人“诗意人生”的一个审美面相。至于饮酒,作者同样关注的是名士畅饮背后的放达之风、狂悖之态
4、、自我之性,以及一种冷眼旁观、“且趣当生”[3]式的现实超越。就像作者所说的,“酣畅”,不仅“意味着无拘无朿,尽情尽兴,呈显自我的个性胸怀”,更可以“使身体返归木心,成为一种艺术化的存在”[4]。缘此,作者于魏晋名士的豪饮中凝塑其审美化的生存方式,彰显其纵逸、豪迈、适性、深情的美学情怀。再如名士的服饰风尚。作者在褒衣博带之外,特别点出傅粉著香与粗服乱头(包括裸裸之风)这不乏对比意味的两种服饰风格。虽取向各异,但恰印证着魏晋士族审美观念的多样乃至身份认同的多元。一如作者所指出的,此一状态下的服饰,不仅具有自我修饰的美学意义,“还成了一种社会性身体的指称”[5]。此外,名士们的修竹之好
5、,采菊之想,蓄马寻鹤、蹴鞠弹棋之乐,抚琴长啸、宴游雅集之情,无不透显着一代文化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美学歆趣。就此而言,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就“生活美学”做一概念的解释工作,但“以之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视角”[6]的思路是极为清晰的。(-)钱穆先生讲过:“学问必先通晓前人之大体,必当知前人所已知,必先对此门类之知识有宽博成系统之认识,然后可以进而为窄而深之研讨,可以继续发现前人所未知。”[7]类似的道理,西哲歌徳也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8]这都是就问学的方法而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对现代以来有关魏晋名士形象研究的成果可
6、谓谙熟,且全书所论多是建基于此之后的驳正、拓展。全书末章“现当代学者对魏晋名士形象的阐释”一节可算纲领,而贯穿全书不同章节的“接着说”则是明证。譬如首章论及“魏晋玄学”一问题时即明确提到:“此处对魏晋玄学的分析只能在广泛阅读前人研究著作的基础上,离析出与本论题最为关键的几个方面。”[9]从这里,分明可以看到作者问学的实在与自信。尤其是书中随文附录的“魏晋名士表”(长达10页)、“魏晋清谈士人录”(篇幅占9页)、“魏晋服药士人录”等多幅计量分析图表,或采《世说》,或究《晋书》,或旁及道书内典,或间涉六朝集部,实证研究和专题探讨的色彩,也分明透显着作者一份“窄而深之研讨”的学术心情。不
7、过,此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不只于此,且看如下三段话:其一:“无疑,宗(白华)先生以纯美学的眼光对魏晋士人进行解读,在某种程度上把他们纯洁化、神圣化了,历史上的魏晋士人并非如此纯美……然而这种纯洁化、神圣化,正是接受过程中的…种正常现象,宗白华先生对晋人作如是观,实与他本人对美的理想与追求不无相和之处。”[10]这不仅讲出了一份真正的“了解Z同情”,更讲明了一个道理:在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后代承继前代的文明遗产,实际乃是不断探寻并彰显一种“好的”,而并不一定是保持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