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568348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0-23
《归园田居教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设计指导思想】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
2、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教学难点】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
3、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
4、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晋陶渊明田园诗派南朝·宋谢灵运山水诗派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派“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朱自清三、把
5、握“归‘字,文本解读(一)、学生齐读读课文,注意字音羁(jī)、拙(zhuō)、亩(mǔ)、荫(yìn)、暧àì、吠fèì(二)、听配乐录音,更正字音,把握诗中情感。(三)、疏通课文,解释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适:适应,迎合;韵:气质,本性;羁鸟:笼中鸟;拙:愚拙;荫:遮盖;暧暧:昏暗、模糊;依依,轻柔缓慢的上升;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为自然界,又可理解为田园生活。(四)、解题:1.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在解读诗人的情感时应该要重点抓住哪个诗眼呢?(归)提问:“归”字是诗眼
6、,归的意思是返回,作者从哪里返回?为什么要返回?回到哪里去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诗歌,并思考这问题。(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思考、讨论、明确: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从何而归?“尘网”、“樊笼”(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诗人把“尘网”、“樊笼”比做什么?(官场生活)2、把“尘网”、“樊笼”比做官场生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3、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词语含义、特点、情感)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特
7、点: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痛苦。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对自由的向往。■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适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适应仕途中繁缛的礼节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3、既然“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出仕?(生自由讨论)炼字: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
8、。“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出仕是由于(一)、生活所迫。(二)、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引入写作背景)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